
古琴艺术作为一种文人音乐,集中凝聚、浓缩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
古琴谱式因人、因情、因时而异之相对性,正与中国文人所追求的超然物外、清远空灵之意境深相契合。
中国琴学历史悠久,谱系深广,文献丰富,几千年延绵不绝。
在其近3000年的历史发展中,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曲谱遗存,是保存古代音乐资料的宝库。
历代传下来的古琴谱集约有160多种,所遗存的琴曲700多首,而这些琴曲又因流派、传承与个人风格的不同,产生了3000多首不同版本的传谱。
这些古老的琴曲,通过其独特的记谱方式得以留传至今。
如果用今天的标准和眼光看,古琴谱式在节奏、时值功能的提示方法上有较大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
然而,任何一种谱式的产生和形成,并不仅仅是音高、节拍、节奏、速度、力度等符号的简单选择与诠释。
在记谱体系背后,实质上蕴藏着特定的音乐观念、艺术思维和文化构成模式。
日本音乐学家山口修在《从人类学研究乐谱的意义》中认为,音乐是人类行为的产物,象征着一定的文化。
音乐文化的价值体系和概念体系,可以置换成听觉、视觉或触觉的象征。
他主张把乐谱法或记谱法放在一定的文化整体中,考察其地位及其与其他文化现象的关系,乐谱法或记谱法,是音乐文化中的一种视觉表象,如果从人类学或民族语言学来看,记谱法应是各种各样文化构造的反映。
古琴记谱法基于中国古代文化背景的产生、变化与传承,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审美观念、历史文化等密不可分,它是中国古代文人心理特征、思维方式、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
记谱、打谱与传承 中国传统的“模糊记谱”与西方的“精确记谱”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表现了不同的价值取向,很难以“先进”、“落后”简单加以判定。
西方的记谱体系,以精确的符号忠实地记录音乐,并以此作为一种技术追求,形成重视作曲家书写定格及其客体阐释传统的行为特征。
而古琴艺术作为一种文人音乐,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寄情抒怀的生活追求和理想境界,它集中凝聚、浓缩了中国士大夫阶层的审美情趣。
因此,古琴谱虽不像西方五线谱那种空间座标图表看上去一目了然,没有形成像五线谱那样在音高、节奏、句逗、强弱、装饰等方面所具有的精确性,以及独立的表情、速度、力度等规范的体系,但给予演奏者的创作自由度和不确定性比五线谱记谱法要大得多。
中国文人所追求的超然物外、清远空灵之意境,从古琴身上找到了最为理想的寄托,而古琴谱式因人、因情、因时而异之相对性,正与其所追求的意趣、韵味深相契合。
鼓琴者只有“心超物外”,才能“知其意则知其趣,知其趣则知其乐”(清·苏璟)。
明人萧鸾曾说,“今之按谱而为琴者,率泥其迹而莫诣其神,攻其声而莫极其趣,而琴之道殆荒矣”。
在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过程中,无论是有谱,还是无谱,“口传心授”始终是传承的主要方式,并成为中国传统音乐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特征。
古琴艺术作为一种文人音乐,虽有丰富的谱字系统,但乐谱的意义主要在于为传承留下可凭借记忆的依据。
乐曲中丰富多变的演奏手法及细微之处,则须通过口耳相授、耳濡目染得以传承,在直接的、面对面的弹奏与传习中,被传承者得以体悟与领会琴乐之内在含义和神韵。
因此,琴谱在古琴音乐的传承中并非作为“标准谱”,古琴音乐不可能离开口传心授而独立传承,乐谱仅是保存音乐的一个备忘和参照。
由于古代琴谱不标示节奏,乐谱主要记录了演奏的指法、音位,其音声谱字并非对应,故而,一旦某些琴曲“口传心授”的传承断裂,即须通过打谱来恢复其生命。
五线谱、简谱与音乐基本上是一一对应的,只须对谱视奏,便能把谱中面貌展现出来。
而古琴对于乐谱的诠释,最终变为音乐演奏者通过认真细致的“打谱”来实现其向具有实际意义的音响世界的转化,因而使同一首乐谱在不同演奏家的“打谱”演奏下,产生出不同的音乐风格。
上一篇:孩子学习乐器的启蒙教育
下一篇:扬琴演奏该如何进行记谱?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