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美国艺术教育与中国艺术教育在绘画方面有哪些区别?
时间:2019-12-06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没想到乱码的字能得到大家的认可。

既然写到很多题外话,索性就继续好为人师,把一些答非所问却觉得很有意思的心里话都写上来,热爱艺术的大家看看不必太较真。

就我的观察,国内院校写实基础很扎实,甚至远超欧美俄罗斯。

至少目之所及的八大美院和全国遍地开花如火如荼的考前班培养了大批写实能手。

相比之下,我在意大利米兰brera美院(本人舞美专业)这边看到很多写实功力很差的老外,照着模特能画出六根手指头那种(其实我看他们也没什么好想法,却腆着脸画的自得其乐,我越看越有自信)。

老师普遍要求不高,比如我很多同学的作业都是交30张随便画,画什么老师都说好。

像是央美那种超写实一幅作品干半年的玩法,国外很少有。

所以如果仅论“画画”这门技术,国内的教学很扎实。

没必要妄自菲薄。

但是。

会画画和玩艺术还差得很远呢!国内绘画专业学生的最大问题是:没有生活!!!!没有感受力!!!!不知道画什么。

或者说,只会画作业,不会画作品。

我只是形容我看到的现象,并非完全怪罪国内艺术教育。

作为一种形态化的教育体制,它并没有监护人般大包大揽的功能和责任,尤其是没有培养艺术家的责任(或者说也没这个能力)。

就像新东方厨艺学校,它只负责基本功教学,告诉你什么时候放盐什么时候放糖,不要把味精和胡椒粉搞错,但是没有责任使你成为中华小当家。

而技术层面,国内教育已经做到了。

能不能想不想成艺术家,修行在个人,或者说所谓的“天赋”。

而艺术教育体制能做的,只是不去扼杀这种可能存在的天赋,而这点上说,国内的艺术教育,扼杀得太多了。

这种扼杀,不仅是整个教育体制崇尚数理化英语,对艺术极不尊重(例如所谓的主课经常霸占体育课美术课),更是有艺术教育体制本身举着红旗反革命般对艺术天性的扼杀。

大家有印象罗永浩语录里和班主任抬杠写作文的段子吧?老罗在作文中如观察地诚实记录:五星红旗无精打采地耷拉着。

老师却批评他范文必须写“迎风飘扬”。

经过一番论战,老罗最终这样妥协:“尽管天上没有风,奇怪的是,五星红旗却在飘扬。

”这尴尬的教学关系并不是特例,甚至教育环境较好的大北京,也不缺这样毁人不倦的思维迫害,外地高压想必更甚,如果是天生有艺术气质的孩子,肯定不服管教,可能更惨。

而学艺术的也一样。

舍本逐末地优先了美术技术,而忽略了审美意识。

小时候的家教老师翟鸿潞,他跟我说小时候他学国画,老师走一笔,要求学生要照着学一笔,翟老师说“我感觉那老师在骗我”。

再比如我们熟悉的考前班人头像练习,模特就那么几种脸型,脸上没有结构的、长得胖一点的几乎不会被请来做模特。

当然,这里面有考学本身的内在需求,可是人本来不就是长成各种各样的吗?你永远只画某种长相特征的人,那将来刻画人物的能力怎么可能不受影响?!这一点我小时后有一段非常有趣而且值得推广的经历:小时后我不善言谈就喜欢自己闷头画画,每当家里大人来了客人,就安排我在一边给客人画像,算是保留节目。

我也不必参与他们的谈话,就在一旁观察人物默默写生,在动态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很多人物的状态和性格,反正他们觉得有个小孩子画画也挺好的,不会给我什么压力,离开的时候都是夸奖为主。

这是我绘画启蒙阶段非常宝贵的财富。

在这样的所谓“绘画技法培训”之下,上大学之前在考前班憋好几年画老三样以为自己会画画了,然后高考文化课憋半年暗无天日。

考上了大学两眼一抹黑到了新世界也不知道怎么玩(有些坑爹大学还不让这不让那的),除了会画油头石膏静物之外,脑袋里没货了。

于是上了大学就是临摹大师作品?学点艺术史也用不上,这样的画家是没有生命力的。

已经死掉的思维非一日之寒,靠大学四年能活过来吗?好处是,这条流水线上筛选下来的画手功力扎实,给别人打工比较方便,按主子要求当牛做马即可。

当然这不代表所有,但这些就是我观察到的国内艺术教育流水线的很普遍的常态,也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误以为“学艺术”就应该是这个样子的病态。

甚至极大的误解是:只有学习不好文化课上不了分的劣等生才会沦为艺术生。

实在冤枉。

(笔者自幼学画,人大附中理科实验班6年,清华美院美术史的学历大概算个反例)我尝试拨乱反正:什么才是艺术家的种子?或者说怎样培养自己的艺术气质?并不是掌握了多少技术,能画的多么逼真,专业课秒杀多少考生,熟背多少艺术史。

用这些骗骗外行,也许很管用,但与做真正的艺术家无关紧要;因为艺术是有根的,如果你追求它的根,要在生活中求,内心中求,而不必在别人的作品中求。

我是说:是不是艺术家,有没有天赋,就是当你看到作品的闪光点,听到美妙的旋律,或者体会到生活中的的美好:能心花怒放地欣赏!能由衷的赞叹“卧槽,真TM牛逼!”愿意宁可放下手里的要紧事也要目不转睛地享受许久;对审美有渴求和苛求,就像看见美女勃起,闻见美食流口水一样自然;心里想着“老子有一天也要弄出这么牛逼的作品”,就像精虫上脑,饿鬼附体一般。

当你欣赏或创作的时候,有那种鱼水之欢、大嚼猛咽的快感。

当你遇到技术瓶颈,无处抓挠而苦恼时,不会甩手说,这tm太难了没法整,而是心想:老子现在不会,可是老子一定要找到办法弄出来!……这就是艺术家的生命力,或者说这就是艺术家一生要修炼的内功。

这种感受力就是艺术家的命根子。

有了这条跟,其他的枝叶花果才可能依附。

然而,即便意识到审美教育的缺失,绝非一般的教育整改可以改观。

审美意识可以融入所有课程,数学、物理、语文老师也可以有意无意地培养艺术家的思维,美术老师也可以扼杀这份天赋,鲜活的审美并不能被压缩为一门“学科”,而是一种在潜意识中生根发芽的“姿态”。

很大程度上,口味是天生的,不过审美意识确实可以训练,而且要让这种审美追求成为你生命中稳定的常态,让捕捉审美对象成为你的潜意识。

比如说我认识的一位璐哥,北大数学系毕业,半路出家热爱摄影。

要说光学技术原理器材机械原理他只能说略懂,我问他为什么光圈越大景深越浅,弥散圆的科学道理他也讲不尽然。

但我依然认为他是一个特别热爱,享受,而且懂摄影的艺术家。

比如我俩出去玩,他会说“现在光线简直完美,照出片子肯定棒,来回头,我给你照一个”。

或者“你看刚才走过那几个小姑娘特有意思,我要是年轻就去当面偷拍她们一个,然后过几秒再拍一个被她们发现自己被偷拍时她们的表情!大概其中一个会特别扭捏脸红,一个不知所措,还有一个很大方地给你摆姿势。

“——他会给我看给我讲他在别处旅游的相片,讲他为什么要照,技术上有什么要点,当时怎么想的,现在回头看看怎么想的,特别有意思!他以前也因为技术好,被人叫去拍婚纱,后来实在没意思就不干了。

我也会请教他一些技术问题,烈日逆光要怎么照什么效果,暗处怎么照,怎么补光,怎么遮光。

我才知道一个成熟的摄影师,按快门之前那几秒钟,脑子里要过滤多少信息,然后才选了合适的光圈,合适的快门,合适的白平衡和感光度,在合适的时机手一抖,按出个杰作。

摄影的高手都理解抓拍才有意思,其实看不上摆拍。

因为那种摄影棚里拍出来的东西,再加上PS可能很眩技很光鲜很唬人,但是缺人味,没意思。

抓拍,才最考验摄影的“内功”,那需要融入你生命的一种审美捕捉的意识,随时要观察光线、考虑构图、体会人物………你脑子里随时要过滤这些信息。

这种捕捉意识才是摄影师的魂,无所谓你背了多少光学公式、碘化银配方。

更无所谓你烧了多少装备,收藏了多少镜头。

想必很多摄影爱好者会有同感吧!我觉得在技术并不难习得的信息时代,再多强调艺术的心法也不过分。

甚至你要先稳定心法,再去追逐技术,否则很容易走偏而不自知,沦为没有感觉的匠人。

艺术技术教育,对于那些注定要成为艺术家的绝顶天才来说,也并不是必须的。

你可以想像世界上本来并没有艺术家,更没有各种奇技淫巧的教学体系。

一开始,只有一些人特别喜欢画画而已,有些人想把画玩得更好更有意思而已;你也可以类比地想一想,数学定理、物理定律难道一定要通过教育学习吗?那些发现人,开创者,他们又是哪里学的?是如何做到的呢?我想这样的无中生有,虽然罕见,却并不是不可复制的,这些人都有着极强的不折腾出结果誓不罢休的生命力,而同样有生命力,有追求的人,因缘具足就一样可以做到。

如果教育是必备的基础,那艺术又如何在历史上无中生有呢?是些什么人,是什么样的力量,推动着艺术史呢?我猜,我上面说的大概是。

这也大概是有些人所谓“干什么最后都升华为艺术”的那个境界,那个无中生有,唯我独尊的境界。

虽然稀世少有,但真实存在,且值得追求。

因为真的太享受了。

如果只是学会画画技术却却没得可画没有表达的欲望,有时候可能是一件痛苦的事,这比嫌自己眼高手低却有奔头有盼头的感觉差多了,因为那时候你才体会到自己是多么无能。

这样无聊的”艺术家“,不做也罢。

如果你学艺术,是想做画家的话,就不能只想着做画家,而要想着做一个艺术家。

要把画作为艺术的一部分,生活的一部分。

绘画是一个表达的手段而已,油画只是绘画的一项材料技术而已。

如果你想当艺术家的话,也不能只想着做艺术家,要做一个好奇的冒险家。

要避免“这件事于我无关”的态度,要去体验各种生态,让自己的生命活跃起来,充满各种情绪体验,然后带着这种状态,回到你的作品中,用扎实的技术表达。

所以,如果你想做画家,你要做一个“大活人”,带着强烈的自我认知和表达欲,活蹦乱跳地心花怒放出你的作品来。

这样NB的艺术家一定有一个独立摸爬滚打混出来的过程,这个过程造就了艺术家的特立独行的个性和敏锐的观察力。

所以艺术家是教不出来的,管不出来的,夸不出来,也骂不出来。

艺术家不吃胡萝卜,也不吃大棒子,艺术家是自觉的,有它独特的成长的方式,这玩意天生那个种谁也教不出,而且,这一切条件具足不能太晚,否则你有感受力,也有生活阅历,也有技术,可是你老了,没有力气和精力去创作,却要分心于很多事了。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能玩艺术玩出乐子玩出点真东西的都是绝顶聪明的大牛人,他们绝对不是因为幸运,不是比你少走弯路,而是一旦走错路,他们就敏感地知道自己走错了,然后勇敢地换下一条,绝不留恋和拖延,不在例行公事里轮回。

一感觉自己走对了,就一猛子扎进去,大力出奇迹。

他们一定是为自己负全责,绝不敷衍交差的智者,这一点,能当X家的都这德行,做饭,把妹,玩游戏也都一样。

从这点上说,国外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可能更有滋生艺术家的土壤。

当然如果你同意我所谓的既NB又享受的艺术家。

我尝试拨乱反正的,也不仅仅是艺术教育圈内的病态,更是非艺术家对艺术从业者的态度。

中国不缺少艺术家,而更缺少懂艺术的观众。

中国不是缺少设计师,但是TMD拍板的人都不知道请谁来设计才靠谱,所以才会出现国贸CBD那样的建筑乱象。

我在意大利能感受到各种人对“艺术家”这样一种存在的尊重和接纳,他们也许不懂,但是他们知道你做的事是一件平常不过又值得尊重的事,就像听说他是邮递员,她是教师一样。

我原来的房东,IT行业大拿,隔行挺远,但跟他聊起我的创作,他很感兴趣,会仔细看我不同系列的作品,他会告诉我他知道的米兰的展览、工作室的信息让我非常受用。

玩万智牌,和牌店的老板聊起插画家,他也如数家珍。

聊音乐,他很诚恳地告诉我,波切利唱得很一般,还是帕瓦罗蒂是国宝。

米兰著名的900艺术馆,triennale设计博物馆,我经常能在里面遇到老师带着一大群孩子围观作品的场面。

其实只要老师用心讲出料,小孩子会听得很入神很专注,往往比成年人有耐心得多。

我也经常看见那些有童心的老师们,蹲跪在地上有声有色,真是一群可爱又值得尊敬的人。

欧洲各国这个景象大概都很常见。

让我记忆尤深的一次美国波普艺术展,我进了安迪沃霍的展馆,租了个讲解机,里面有三个频道:英文,意大利语,意大利语儿童版。

我都听了个遍,儿童版做得特别用心,用生活中的例子讲解什么是”波普“。

走着走着还看到博物馆里专门有一间儿童教室里面有孩子实践的波普作品。

更让我深省的:意大利的中小学,小孩子下午放学很早,初中下午4点,高中下午2点。

课余都有自己的生活,学琴学画的虽然不多,但都是出于自己热爱,才没有谁会指指点点说你学这学那影响功课什么的。

我在米兰还玩过一年乐队,认识了不少乐手,自己组织音乐会的方方面面面。

我觉得大家对音乐的热爱和享受,普遍超过许多国内科班出身的琴童。

尤其是那些苦练古典音乐的学生。

意大利人从来就没听说过什么“体育特长”,“文艺特长”这样畸形的概念,对艺术的热爱也不会因此变味。

你打球打得好,滑板玩得遛人家只是觉得你很有才,很NB,志同道合就一起玩。

那就是个人的生活,是我自己,甚至没有“业余”的标签,你可以想想某同学口才好被认为算特长被特殊对待多么尴尬,如果你觉得不尴尬,你可以再想象一个从小双语的孩子被认为“英语特长”有多么奇怪。

如果画画弹琴算特长,意大利人大概就是这种感受。

没有畸形的政策引导,我以为:这就是“民风淳朴”,这就是老子为什么说:“绝圣弃智,利民百倍”。

先不说为了让孩子沾“特长生”的光而让孩子学一样自己不怎么喜欢的“特长”的愚蠢家长(比如我知道有听说什么圆号简单就让孩子混这一门特长,其实一点也不简单而且孩子也不喜欢)。

国内的很多朋友,听说你有“特长”你是艺术家会画画会弹琴就觉得你很牛逼或者是个疯子总之跟我们不一样离他们很远。

让人误以为“绘画特长”就是“艺术家”。

如果你明白我想说什么,就应该明白“艺术家”这个格位在中国民众心里是严重缺席的,某种程度上说,“特长生”这样的分别心是从小就被灌输的一粒毒种,把“文艺”与“普通”隔阂开,让“特长”被赋予“无用却值得称道”的奇怪的意味,成为“学好数理化”的陪衬。

当然中国也有艺术家土壤,不过比较贫瘠,一般的种子就枯死了或者中毒走偏了。

这倒也好,给那些真有志于此的天才留住机会,而真正的天才,他敏锐地知道什么是毒什么是宝。

不会做“特长”的奴隶,不愿为做什么“特长生”而出卖自己的艺魂。

也不会在滚滚红尘当中,为了生意迷失创作的母题。

结论是,看你的发心。

如果你一心想做艺术家,想做青史留名的顶级艺术家,并且你知道自己缺什么,你就知道如何选择如何补充如何利用国内外的教育资源,也应该清楚教育资源只是你成就之路上的一小部分而已,不用太在意。

如果你并没有那么高的追求,只想借着画笔混口饭吃,那不如在国内老老实实学技术吧,在游戏动漫插画行多熟络点人脉。

如果你很迷茫,恭喜你已经看到这篇回答并且可以自己反省一下了。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