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中国方言歌曲的现状大概是怎样的?
时间:2019-12-16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小半个方言歌曲爱好者,自己听着时候也杂七杂八想了很多,看到这个问题就随便胡扯一些吧。

题主所谓的方言歌曲,我觉得应该指的是用方言演唱的流行音乐。

我自己的方言是江淮官话洪巢片,接近南京话。

方言歌有一首很俏皮的《喝馄饨》,虽然好玩,但是我还是疑惑为啥没什么雅致一些的方言歌。

直到某次听到了《茉莉花》和《拔根芦柴花》,才醒悟过来,原汁原味的民歌都是方言的。

这些民歌当中既有《走西口》、《信天游》这些流传数省的,也有《杨柳青》这样只在一个小片区内流传的。

我对西北民歌很不熟悉,就我家乡这里的民歌来说,大量运用身边事物作为意象,歌唱内容主要是男女欢爱这些,而乡愁有关的内容少见。

毕竟民歌大部分是在同一方言区内流传,大家都更喜欢情情爱爱这种喜闻乐见的内容。

各个民歌,差不多都属于各自自high状态,流行无从谈起。

而在建国后很多普通话填词的优秀民歌开始流传,再随着改开后流行歌曲的传播,方言民歌的流传情况应该是很糟糕的。

【答主92年生人,从小到大只接触的方言民歌只有一首,小学音乐课上有首《杨柳青》。

而方言流行歌曲,和当地的传统民歌我是没看出有啥传承关系。

基本上是受到流行歌曲影响发展起来的。

内容也比较多样,大概主要是以下这几类:乡愁:方言是和地域紧密联系的,所谓乡音。

现在人在他乡的音乐人不在少数,而创作的方言歌曲里也多少会流露出对故土的思念。

比如衣湿 @游淼 的《流杯池》(小小怨念一下,我觉得原来的版本更好听些些)。

而对于过去时光的怀念我也认为是一种文化乡愁,代表作就是顶马的《上海童年》和《海风》。

如果对方言有亲近感,就会很容易产生共鸣,但是对于演唱方言不熟悉的人来说,就会有距离感了。

风物:唱家乡人家乡事的歌,虽然也有黑撒的《陕西美食》那样的唱给外地人听的,但是更多歌的目标听众还是本地人。

比如南京这里流传甚广的《喝馄饨》,开场一声“阿要辣油啊?”南京人听见自然是会心一笑,然而外地人听了就不会有啥感觉。

我曾经给一个武汉的朋友听过《喝馄饨》,得到的回应是南京话好难听啊……而南方方言不看歌词都很难听懂,比如有答主提到的《长沙策长沙》,我听了下才发现我印象中的长沙话实际上只是湘普而已。

五条人的《上县城》,听着特别欢脱,可是词是完全听不懂。

这样的歌,也必须得要对地域有爱才能喜欢的起来。

否则连在唱的啥是压根完全不明白。

方言翻唱:只是把歌词的发音用词给改成方言,发音用词都还有原歌词痕迹。

比如《爆刘继芬》、二手玫瑰的《潇洒走一回》,这些歌的话……往往会有一种迷之萌感,很容易和原作产生反差萌。

但是这一类歌往往要依托原曲的知名度,偶尔听一听会觉得有趣,但是也就是偶尔听一听而已。

这里点名赞美衣湿 @游淼,他们的《宜宾夜市土摇金曲》(已经出到第三张了)不断翻唱各种知名民谣,但是全部是重新编曲,歌词也加上了方言词汇,《宜宾的米店》、《宜宾人の特异功能之奇妙能力歌》、《宜宾的公路打群架》这几首都是听了忘记原曲。

虽然他们也抱怨过正经写歌没人听,但实在是因为这一系列方言改编太棒了啊啊啊。

方言民谣:民谣歌曲的变种,觉得有一部分方言歌就是用方言背景方言吐字,而背后的审美取向和民谣差不多。

尧十三的方言歌就给我这样的感觉,虽然歌词和吐字都是方言,但是还是能琢磨出都市文青气息来。

再比如白水……网易云上他的《花十三楼主人》已经不见了。

歌词太过雅驯了,我虽然很喜欢他的歌,但是觉得他的歌里面方言元素就有点鸡肋。

喜欢上某一首方言歌,有一个先决条件:要对那个地方的文化或者语言抱有亲近感。

如果不是因为爱,普通话的优秀歌曲多的是,又何必听数量不多,质量也参差不齐的方言歌呢。

歌手在创作的时候更多也是自娱自乐,毕竟各地方言传承情况都不甚乐观的现在,想要靠方言歌曲大火,也是颇有难度的吧。

方言歌应该更多只是会在相应的方言区的流传而已。

很希望能听到家乡话唱的民谣。

利益相关:衣湿乐队脑残粉 至于粤语歌曲就是一个怪物,我直觉上觉得粤语流行歌曲出现的可能比国语流行歌出现的还早,培养了一批忠实粉丝,而且现在还有诸多优秀的作词家作曲家在创作出各种题材的作品,其他方言歌曲完全没法比的。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