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高中因思考哲学而无法继续学业怎么办?
时间:2020-04-03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看到这个问题,就想到了自己,以及大二时候做家教教过的一个小男生。

想要学习思考的艺术,不去哲学系训练容易走火入魔;想要考好的哲学系,高考成绩不好也是入地无门。

很多高中生以为哲学就是一个人孤独地在思考,这就好像认为罐头是把树上的果子放到罐子里一样——你不知道从树上的果子到超市里的罐头,这中间经过了多少复杂的流程,你不知道一枚果子要经过多少加工才能成为让人有购买欲望的成品。

很多时候,高中生们忘记了那句古老的成语——「坐井观天」。

为了不闹出来坐井观天的笑话,就要跳出井,但跳出的方式绝对不是「无学可上」,而是到更好的大学里去。

「你给我讲讲《纯批》吧」先说这个小男生吧,当时自己在58同城上挂出自己的信息后,很快就有家长联系我,很顺利地就谈妥了关于授课的一切问题。

等到了这个男孩家,父母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对孩子既充满了那种无限的关心,也有天真的无知,对我也是充满希望。

但是等我跟这个男孩独处一室,准备开始辅导的时候,事情突然开始不对劲了。

这个男孩拿出一本砖头那么厚的蓝公武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用充满期望的小眼神的对我说:「不要给我辅导了,这些课我自己学就够了,你给我讲讲这个吧。

」我后来才焕然大悟,原来是这个男孩首先看到我的信息,一看到我是哲学系的就眼睛放光,对父母说自己需要一个家教辅导,心里却想的是找一个哲学系的学生来教他《纯批》。

他是一个理科生,自己很喜欢物理,将来如果不出意外应该会去学物理,但是因为看到了《纯批》,就被它彻彻底底迷倒了。

对我来说,教教哲学当然是最简单不过的事儿,简直可以说躺着赚钱了。

但是我思来想去,拒绝了这个要求。

他对此很难接受。

我对他说,这样吧,每次辅导最多拿出十分二十分钟讲讲哲学史。

他才勉为其难接受了。

不是所有的哲学系里都有哲学很多高中就喜欢哲学的小朋友,的确很聪慧,但是有一个简单的人生智慧却怎么也悟不到:几乎所有的大学学科水平,尤其是文科,都跟大学的质量直接挂钩。

你去了一个前十之外,或者二十以外的大学的哲学系,很有可能学到的只是垃圾一样的存在。

并不是所有的哲学系里都有哲学。

就像不是所有的大学里都有大师。

你丧失的,是真正能够指导你思想、学习、研究、生活的导师,一起切磋琢磨、对哲学充满热爱的高水平的同学(也是竞争对手),是无数的机会——如果是好的大学,会有更多的外国专家来做讲座,会有很多的交换机会,会有一个更好的开阔眼界的平台的机会,会在读研究生的时候占到更大的便利——考虑到现在的保研制度,本科原来越来重要了。

没有卓越的导师、优秀的同学、世界级的眼界、足够频繁的交流机会,这样的「思考」,哪怕真正有什么了不起的内核,也很可能会被外在的粗粝岩石掩盖,没有人会觉得它有价值。

这就是一个好的哲学教育体系的作用:学习哲学不是所谓的「思考」那么简单,这是一个漫长的师傅带学生的手工业传统: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如何学习写作、如何发现好的论题、如何寻找资料、如何参加会议组织会议、如何处理学术上人际关系、如何迅速消化新的知识——哲学系到底在训练人什么,一个全国前五的哲学系出来学生,跟只是自己读书「思考」的人的差异在哪里,我想,历经过4年这种学徒制下的淬炼的人心里都很清楚。

好的本科哲学教育对于哲学生来说至关重要。

对于想要考哲学系的人来说,高考失利意味着什么?高考失利意味什么?对于一般人来说,我想即便是高考失利也不意味着人生的失败。

对于三十年前、二十年前想要报考哲学系的人来说,高考失利的过失也可以通过研考弥补。

但是对于现在想要学习哲学的高中生来说,高考失利意味着,四年时间将白白浪费,如果不出国而是考研,保研生将会抢走大多数机会。

未来顶尖大学的哲学系将会大多被保研生支配这一点,现在的高中生最好有所觉悟,因为学习哲学,如果是奔着学术去的,你的目标是在博士,研究生就是一个很关键的过渡。

我经常和同学感慨:我们学校的某个大佬,以前只是某某地方学院英语专业毕业的,你看看人现在,成了这个领域目前最顶尖的大牛。

这种事儿现在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

即便如此,也不能忽略这个大佬本身就是聪明到家的人,在本科付出了诸多努力之后,才来了我们南大。

如果知道自己高中不努力,就要本科奋斗四年,那为什么不高中三年好好努力,省了一年,大大减少研究生无学可上的风险不说,还能接受卓越的哲学教育呢?试问,哪个划算?这一点的人生小智慧,怎么那么多人就是转不过来呢?高一:说不清楚,是因为还没想清楚!我记得我高一的时候买了两本子学书:《墨子》《列子》。

当时一到课间休息的时候,我就会给同位讲讲《列子》里很多徜徉迷离的故事,渐渐的,听的人越来越多,我就会逐渐从讲故事变到间杂一些玄理。

有时候大家对玄理不感兴趣,我就会讲一些零零碎碎的故事。

就这样,跟说书一样,说了不少小说给同学听,像是除了古籍之外,也说了《挪威的森林》《无人生还》等等流行故事,也在班级里掀起过一阵小浪潮。

这一阶段我觉得蛮关键的,这让我在一开始就知道了「表达」的重要性:拥有「听众」对于思想者来说是关键的,很多模糊不清、暧昧至极的东西只不过是思想者自己糟糕透顶的语言能力的一个写照,一个经常与别人聊天、努力把自己想法表达出来的人,就会澄清、通透自己语言的不透明性。

思想的叙事性也就在于与他者的不间断的沟通中形成。

很多高中生,把思想看成是一个孤独的事情,一个远离他者独自埋头的事情,恰恰是离思想的源头命脉十万八千里:思想在希腊城邦产生自谈话,来自于超越我的第二个人,第三个人,来自于我不得不表达思想的宿命。

从「讲故事」进入「讲道理」,其中有一些点是一以贯之的:吸引听众与听众沟通、叙事结构要曲折不平、语言清晰透彻。

这是「说」的艺术对「思」的助益,而且不纯粹是形式性的,而是构建性、规范性的。

后来我大学导师跟我说过一句话,跟我高一形成的经验完全一致:很多东西说不清楚,是因为你根本就没想清楚!我本科有个舍友,老跟我说:「我脑子里有很多东西,可惜就是不会表达。

」我说:「在未表达出来,写出来之前,不要以为你真的思到了很多,那仅仅是假象。

」高二:开始坎陷我跟大家讲一个概念,是当代新儒家的思想大师,牟宗三先生提出来的,叫:「良知坎陷」。

牟宗三提出这个概念主要是为了说明中国如何开出科学的学统与民主的政统:传统的「道统」直接开出民主与科学的不可能性。

传统士大夫的理念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这个秩序里,不需要良知坎陷。

良知是一路高扬狂飙突进的,道德修养的妙处是可以让你一路达到政治最高层。

坎陷就是要蒙起来,止顿一下,曲折一下,绕一个远,就是取消一种直接因果性。

讲这个是为了说明一点,喜欢哲学(其实不论喜欢什么学科,只要是高中阶段对某个东西又特别兴趣的人都要注意)的人一定要坎陷自己喜欢哲学的心:现在集中精神,把全副身心投入到高考准备,看似爱哲学之心蒙起来了,止顿了一下,曲折了,绕远了,但其实它没有消失——「此是乾坤万有基」,它现在坎陷乃是为了开出它自身所不能开出的事物,这乃是退一步,停一步,以做跨越不可能跨越之深渊的必要准备。

我高二的时候就明白了这个简单至极的人生小道理:有时候,越是喜欢一个东西,为了这种喜欢有所结果,一定要等,要曲折绕远,坎陷以崛起。

(爱情也是这样子啊)高三:利用课间读书但是坎陷不等于不读书。

我高三的时候,通常会把课间的十分钟拿来读书,就这样,一天三四十分钟,一年下来也读了不少书。

那时候只要一下课,我就急匆匆把位洞里藏的书拿出来,如饥似渴地读上两页。

有时候上一节课老师拖堂,下一节课老师提前上课,总共可能看不到一页书,但是仍然坚持着,那时候放佛哪怕读一页书、一行字都是额外赚到了的心情。

但是一上课就要收住心,上课就是上课,我绝对不会用上课时间去想之前读的东西,我会在晚饭和午饭的散步时间里去思索一些问题,但是平时要坎陷住这种心,这种定力也是一种精神的操练。

说回到开头提到了那个高中生,他在高三的最后一年和学校提出不去上课了,要在家自学。

当时我已经不太去给他辅导了,但是听到这个消息有点焦急,我怕他是哲学瘾犯了,又开始不把高考当回事儿了。

但是他给我保证,自己不去学校只是因为觉得学校进度太慢,自己学习完全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当时我就松了一口气。

喜欢哲学的高中生还是有不少天赋异禀的,这种天赋有时候可以通约到其他领域——如何学习的能力。

其实对于高中生来说,「如何学习」比「如何思考」更加重要。

对于本科生来说,「如何写论文」比「如何思考」更急迫。

对于研究生博士生来说,「如何管理自我」比「如何思考」更紧要。

事情都要分一个轻重缓急、先来后到,在不同的年龄做不同的事情,这时候就要有耐心。

这一点颠扑不破。

卡夫卡对「不耐烦」有一个经典的神学性的看法:有两种主要的人类之恶,其他诸般罪恶都由之而起:不耐烦与懒惰。

人们被驱逐出天堂因为他们的不耐烦,他们无法重返乐园是因为他们的懒惰。

然而,或许其实只有一种根本恶:不耐烦。

他们被驱逐是因为他们的不耐烦,因为他们的不耐烦,他们无法重返。

希望喜欢哲学高中生懂得这种「耐烦」的人生艺术,在高中阶段坎陷下自己爱好哲学的心,如果你们时刻记住这是为了以后在更广阔的天地翱翔,我想你们是会有动机的。

当然了,家里有矿的咱们另当别论。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