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名校毕业找不到工作是一番怎样的体验?
时间:2020-04-12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我的学校在全国20左右,目前的专业可能可以排到前三。

名校毕业会有更多的选择,学校是你的光环,找不到工作基本是不太可能,但找不到好工作的情况却是常有的。

回顾我自己本科的四年生活,还有现在即将进入求职季的研究生阶段,总觉得高校对学生的教育还是与社会脱节太大。

身边好多同学求职的时候找不到太满意的工作,有的学生甚至成绩非常出色、当学生会干部、拿奖学金和各类比赛大奖。

还有一些同学在研究生学习中掌握了很多前沿的专业知识,但却发现找工作时完全不用这么高端的内容,而很多工程方面的技能却并没有真的掌握。

找工作是一个很辛苦的过程。

有人海投,参加各种各样的招聘会,渐渐把自己的信心、耐心都消磨掉,却可能还是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名校的学生有时候也确实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可能他想留在大城市,可能他想去体制内工作,也可能他嫌手上的 offer 薪水低没发展,但是满意的工作又被淘汰了,真的非常折磨人。

去年就有很多同学在最后的最后通过霸面、补招、直接内推等手段才得到一份相对不错的工作,都无不感叹现在就业形式的严峻。

那么,为什么呢?我下面想聊的,是针对大多数的同学,而不是那些少数精英学生。

很多学生沉浸在校园规则下的成就中。

我本科的前三年都在做学生工作,记得因为高中是学生会主席,大一的时候光是选择加入学院学生会还是学校学生会就纠结了很久,又是咨询前辈,又是咨询老师,简直和现在找工作一样。

加入学生会之后就要想办法升级,能不能做到部长、副主席,能不能做到院会主席,甚至还有一些机会去校会做干部,都让我为止奋斗了很久。

回过头来想想,这么多年学生工作给我带来了什么?所谓的工作能力?不是的,在整个过程当中,我觉得最有挑战性的,就是如何组织大家做一件他们不想做的事,比如双休日组织训练啦啦操什么的,而大多事务性的工作,你只是一个执行者,一个服务者,很难从中得到未来在社会上发挥的能力。

后来参加了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当时记得和徐小平说,我们想争取三年盈利两百万,很快就被他们嘲笑,因为这个盈利实在太少了。

以至于我现在有时候去听创业大赛的方案时听到各种几年就破千万破亿都忍不住想笑,更别提项目中那些形式主义、为了比赛而比赛的做法,真的没有意义。

不可否认,走到最后的队伍真的非常厉害,他们可能真的创业了或者把科技项目做的很出色,但是要知道,其他这么多高校这么多队伍,被『形式』所伤害的,除了时间和精力,还有人对待事务的方法和角度。

所以,我作为一个按照高校规则『相当出色』的学生(几乎拿满了所有的奖),在毕业时是非常自信的,但真的走上社会我才发现,那些无端的自信都只是这种规则下造就的错觉。

记得大二(2010年)的时候,隔壁宿舍就有同学开始做 iOS 开发了,他经常和辅导员吵架,因为不想去上课,觉得没有意义。

他翘课、挂科、做开发、打篮球、制作各种电路设计的玩意儿,退出学生组织,我们都觉得这俨然是一个不热爱学习的『坏学生』,甚至学院还要组织谈话想要『拯救』他。

现在他在top1读研,而当我走上互联网时再想到他当时的做法,觉得那是多么地有远见。

很多学生直到求职,都没有对自己的职业有一个明确的规划。

去年参加阿里巴巴产品经理的实习招聘,面试的时候有一个兄弟,可能是浙大的硕士,他的简历上没有什么和互联网相关的经历,但是他有五篇 SCI 的学术论文发表。

这个成就在研究生中是非常难得的,但是很快他在第一轮就被淘汰了,甚至他还觉得非常不甘心,明明这么优秀凭什么淘汰我?再看现在身边的很多同学,找实习或者即将在秋天进入求职季,大家真的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本科的学习本身就是比较空泛的,每个人都知道仅仅学习课本上的知识或者考个高分都不能给求职提供太多的实质性帮助。

如果平时学习生活中就是完全『被动学习』的同学,他为了考试而复习,因为要上课而去读书,为了绩点而熬夜,但都不是为了自己,这个目标本身就是错的。

我们很多研究生同学其实非常出色,解决专业难题的能力也很强,或者有不错的科研成果,但是到求职的时候猛然又觉得自己好像不适合这个专业,或者是被互联网等大潮所吸引,一下子去转投互联网的岗位,碰壁是很自然的。

大学里什么样的学生找工作非常容易,甚至是工作去找他呢?是那种『自我驱动型』的人。

他广泛地尝试之后找准自己的定位,做的每一件事都是从自身职业发展出发的。

当我大一大二暑假在忙着做暑期社会实践评选校际奖项的时候,他们在 BAT 实习;当我大三开始想找实习的时候,他们在创业做自己的项目;而当我找工作时,他们已经有一份完美的简历。

这样的人很可怕,他知道社会需要什么,知道怎么把这些需要装备成自己的能力,知道怎么脱颖而出。

有的朋友说,学校会给你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找不到是自己的能力问题。

这话是没错,名校本身的资源(学校资源、同学资源)都远超一般学校,并且光是从 XXX 大学毕业这一光环,就可以让你的简历鹤立鸡群。

同样,名校中优秀的学生更多,氛围更好,这是一个正向循环。

学生的能力确实是依靠自己培养,但是我发现大部分高校学生三观和职业发展的建立,都是依赖于高校中的同龄人,或者是一些校外的经历。

但仅仅通过高校本身的教育,很难实现这些。

这样的结果就是,依然有大量的普通学生,被动地顺着学校的安排学习、考试、求职,最后却发现自己除了考试以外一无所长,焦虑也由此而来。

高校最终只是进入社会前的跳板,我们还是要从中发现到底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自己适合成为什么样的人,并且怎么为之努力。

幸好,现在状况是在慢慢改善的。

我做产品设计,专业和职业又是完全不相关,所以自己只能在课余抽时间做设计练习、写博客或者和行业里的前辈交流,这样积攒很慢,并且容易走弯路。

之前认识了一位清华学习信息设计的 @龚子仪同学,他们有一门课,就会要求学生每几个月就做一份完整的产品方案(包含了需求、视觉、交互甚至 demo 实现),这样的学校这样的专业,只要随着课程安排走下来,毕业时就能拥有一份非常出色的作品集了。

他大二就在阿里巴巴实习交互设计师,而我直到现在才拿到这个岗位的实习 offer,差距可见一斑。

互联网让社会信息节奏变快,也更加开放了。

好多来交流的学生都是大二大三,都比我小五六岁,他们拥有更多的机会和可能,以及绝对不输于我甚至高于我的职业能力,这是非常可怕的。

同时这也让人感叹,大环境还是会慢慢改善的,即便学校在与社会接轨的过程中走的有些慢,学生自己也会主动走出去,学习更多的东西。

扯了这么多可能有些离题了,也算是自己这几年下来关于高校教育的一些感悟,谢谢。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