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旅游 > 电影史上有哪些影视投资是血本无归的?
时间:2020-04-12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格里菲斯1916年的电影《党同伐异》制片金额220万美金,请不要用现在的汇率计算,拍出来成片480分钟的长片简直长到令人发指,后来的放映版有所删减…然而,格里菲斯一辈子,到死都没还清这部影片票房失败欠下的巨款直接导致好莱坞从导演制转为制片人制并从此再也没恢复导演制,因为这次血本无归,投资人不愿意再冒险将财政大权交给这种“搞艺术的”,刚刚树立的导演自主权也从此丧失当初的投资是真的大,由于汇率差异从金额上可能感觉不出来这部影片的耗资是多么的资本主义腐朽,看布景就能感觉出来…现在投资都搁明星和特效里了,谁会给你一比一还原式地做布景?来感受一下一比一还原的古巴比伦城墙,这他妈真的是至今看来也叹为观止的宏伟道具,或者说,这就是货真价实的建筑艺术除了还原度极高的古巴比伦和耶路撒冷城,考虑到当时是没有现在电脑特效的渲染技术,没办法三十个人就能给你p出百万大军,所以为了场面调度的整一和谐,可以确保这些个人绝对是正儿八经的群演…后来片子拍完之后由于影片太过于复杂太过于超前太过于前卫,导致了严重的票房惨败,格里菲斯连把道具拆掉的钱都没有当初的城墙道具在好莱坞树立了十年之久,后来才被完全拆掉至于说为什么不作为旅游景点收门票的,当然有很多因素,况且这只是一个道具城墙,在当时正在迅猛发展的好莱坞,寸金寸土制片大摄影棚小的地方,它的存在也还是非常碍事的,它的位置也不能开发成所谓的旅游景点。

由于影片票房惨败观影人数少,看的人也因为看不懂导致骂不绝口,别说没多少人愿意掏钱去看这东西,就是免费估计也找不到几个感兴趣的人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党同伐异》的重要意义,关于这部影片的详细信息,我想引用法国电影史学家乔治·萨杜尔在其《世界电影史》(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年初版)中的描述:《党同伐异》这部影片是格里菲斯艺术达到最高峰的标志,同时也是美国电影艺术达到最高点的标志。

为了拍摄这部影片,格里菲斯用去了他从《一个国家的诞生》这部影片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他雇用了很多群众演员和正式演员,制作了规模巨大的布景。

在这些布景中,最雄伟的是巴比伦的台殿,纵深达二千六百公尺,周国有高达七十公尺的尖塔。

仅拍摄“巴尔泰撒尔盛宴”这一场面,就动员了四千名群众演员,摄影师比莱·皮采尔为了最下这一壮观的场面,不得不坐在二只固定的气球上摄影。

格里菲斯宣称他在拍摄波斯军队的二个镜头时,就用了一万六千人。

组织这样一支大军,每天常常要支出一万二千美元的工资,为了这支队伍的运输、粮食供应和指挥等工作,还必须在制片厂里架起电话线和铁道。

那堵有四层楼高的巴比伦城墙和真的一样,上面可以容纳两辆由四匹马拉的古代战车同时交错驰过。

在另外的空地上,格里菲斯又重建了中世纪的巴黎和基督时代的耶路撒冷城。

摄制时间共费去二十二个月零十二天,在这期间雇用的人员不下六万人,其中包括群众演员、工人、正式演员、木匠以及技师等等。

不难理解,这部影片在支出方面是非常庞大的。

仅“伯尔沙撤的盛宴”这一场戏的费用就达二十五万美元,而整部影片的摄制费则达二百万美元之巨。

今天美国电影的摄制费虽然时常超过了这个数名但美元今天巴比过去贬值很多。

如果1936年再来拍《党同伐异》这部影片,恐怕需要一千二百万美元才能拍成。

比莱·皮采尔及其合作者卡尔·勃朗所摄成的胶片约有十万公分可以放映七计六小时之久。

但经过两个月的剪辑工作,这部影片最后缩成十四本,在三小时略多一些时间内可以放完,并没有超过《一个国家的诞生》的放映时间。

这部堪争巨资拍摄、事先大肆宣传的影片,于1916年9月5日正式在纽约《自由剧场》上映。

影片招贴画在这家剧场门前贴了二十二个星期。

但是,这部影片在美国和外国的观众面前,可以说是以完全失败告终。

影片亏本达一百万美元以上,这项债务由投资一部分的格里菲斯来负责偿付。

据说他以后毕生精力都用在偿还这笔债务上。

他甚至没有钱把那座用木料和石膏搭建起来的庞大巴比伦城拆掉,在十年中间,这座废城一直屹立在好莱坞,成了历史上的古迹。

这部庞大的作品,正如人们在十年以后所说的那样,是一部“先锋派的电影”,而这点也正是它失败的原因所在。

甚至今天,一个对电影比较内行的观众看了这部影片以后,也会感到莫名其妙。

这部被格里菲斯称之为“照耀人类各时代的太阳剧”,包括四个部分,即《巴比伦的陷落》、《基督的受难》、《圣巴泰勒米节的屠杀》和现代剧《母与法》。

这四部插曲之间,除了“排斥异己和仁爱之间的斗争”这一模糊的主题以及根据·W.惠特曼的诗句摄制的一个画面中丽莲·吉许摇动一个摇篮所表现的中心思想以外,实看不出它们中间还有什么联系存在。

这四个插曲不是分开表现,而是同时展开的。

影片主要的美学的和戏剧的手法是“交替蒙太奇”。

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一片中,格里菲斯已交替表现了卡梅隆的家庭,黑人的围攻和三K党马队的驰救,在影片《党同伐异》中,他把摄影机这种无所不在的表现能力扩展到时间上。

和古典悲剧的三一律相反,他创造了一种地点、对间和动作的“三多样律”。

关于这部影片的票房成绩,萨杜尔是这样描写的: 《党同伐异》这部影片的卖座成绩,除美国之外,在别的国家都不很好。

它虽然得到英国国王的赞赏,但英国电影检査机关却把它删剪得不成模样。

战时的欧洲禁止上映这部和平主义的影片,法国绝不允许“圣巴泰勒米节的屠杀”这一插曲上映。

这种失败,使负债累累的格里菲斯大为沮丧他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将整部影片剪开,把每个插曲单独放映,可是结果仍然得不到观众的欢迎,欧洲的影评家故意对这部影片不表示态度。

十月革命以前,有一个俄国放映商买了这部影片的拷贝,可是未能在俄国上映,直到后来苏联电影局偶然发现了这部影片以后,它才获得了上映的机会。

它受到库里肖夫、爱森斯坦、普多夫金这几位年轻导演的热烈欣赏,他们首先认识到格里菲斯影片的重要性,并给予这部影片以正确的评价。

其实这样形容已经很宽容很理性了,这片子在美国票房就不行,在别国更是惨不忍睹,上映十余年内基本上都没被人重视过其艺术价值,完全被当做商业失败的典型案例,直到后来传入了俄国。

俄国这个国家在此之前电影业发展起步晚,又由于政治原因闭关锁国限制外来引进片的流入,加上器材落后且不完善,电影发展受阻,一帮热爱这种新兴艺术的大学青年只能靠排列组合买进的废胶片来找快感,很长一段时间里产生了一大堆奇怪的蒙太奇实验,而正是对于“蒙太奇”的初步意识,他们才更加敏锐地发觉到了《一个国家的诞生》和《党同伐异》的伟大之处,从中总结出了大量的理论成果,伴随着大量的论文出现,蒙太奇运动的火热,人们才逐渐关注到该影片的艺术价值现在学界普遍认为,《党同伐异》的艺术价值甚至比《一个国家的诞生》还要高,而其平行蒙太奇的叙事手法到现在看依然非常超前,采用莉莲·吉许摇摇篮的画面作为转场的做法别说在当时,搁现在也是绝无仅有(不过观众适应了大量剪辑转场的视听语言,也不再需要这种方式进行过渡了)。

在这里必须感谢爱森斯坦为这部影片正名,虽然它直接导致了格里菲斯后半生负债累累一蹶不振,但并不影响它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影片之一。

这部电影当年没人愿意掏钱进镍币影院看,现在各大艺术学院电影专业的学生不仅必看,还要做严谨的拉片训练…最后放一张莉莲·吉许的美照,她是《一个国家的诞生》的女主角,后来还出演了格里菲斯跟另外三个大佬成立联艺之后,创作出的生命中最后一部杰作《被摧残的花朵》当代普通观众观默片会有不适应感,对此做一些说明:1、关于色彩:默片时代底片都是黑白的,但为了创作出颜色质感会在底片上涂骨胶,具体工艺我还没有弄清楚,这一条我也是在格里菲斯的访谈录里看到的。

为了使影片观看起来不那么单一,会在不同的情景涂上不同的颜色,比如:表现夜晚涂蓝色,表现危急情况涂红色,表现温馨涂淡黄色,表现恐怖诡异涂绿色等等,还有的会在特定情境下手工填色,比如《战舰波将金号》的红旗,以及梅里埃《月球旅行记》全片都是用大量女工手动填色2、关于配乐:默片之所以叫默片,是没有声音的,当时的放映厅会在银幕旁边有一个小型交响乐团现场演奏,以配合影片节奏,我们现在所听到的默片配乐都是后来有声片产生以后才加上的音轨,所以默片时代的配乐绝大多数是交响乐,也许不符合现当代普通观众的口味,但它确确实实在历史的某一个时期是主流。

以前日本还有专门为默片现场解说的艺人,至于一场电影配一个交响乐团现在看来很酷炫,但技术限制的一百年前就只能这么干3、关于表演:在电影出现以前的演员都是从事着剧场表演,所以电影诞生以后大多数演员都是从戏剧过渡到电影的,他们的表演多少带着舞台表演的夸张放大和肢体语言的过于丰富。

然而,格里菲斯对演员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他训练他们摆脱舞台表演的痕迹,尽量使情感自然流露。

他花大量时间对他们进行执导和排演,手把手地告诉他们在荧幕上需要呈现的效果,故他的影片中主角的表演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电影了另外还要说明的是,如果对这部影片感兴趣,请自行百度,网上有资源,不要私信或留言问我要资源因为完全是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的。

更不要问我要所谓480分钟的原片,对不起我没有,而且现存也没有这么长,胶片保存之困难是老生常谈的话题。

一百年前都没多少人愿意花8个小时看这么一部云里雾里的片子现在你凭什么觉着自己能沉得下去并且还津津有味?真的好奇的话可以尝试一下安迪沃霍尔的《摩天大楼》。

还有就是,这部影片的观看是有门槛的,首先是一般观众很难一下子接受默片尤其是早期默片,看一会儿可能就会觉得坐立难安,其次这部影片之所以票房失败就是因为一百年前的观众都看不出什么快感,远没有《一个国家的诞生》在故事层面那么通俗易懂,况且观看过程也需要带入一定量的电影史知识,才能较为直观地看出它牛逼在哪里。

更重要的是,《党同伐异》前卫的平行蒙太奇叙事手法哪怕搁在现在也很不受观众待见,一百年来无数电影人继格里菲斯之后去实验这种手法却没有任何一部有巨大的创新和突破,要么最后都落实到交叉,要么依旧游离在非主流影片中,而我国观众奉为神片的《云图》只不过是又一个不被人待见的失败例子而已。

格里菲斯将这部影片做成了一首庞大弘伟的史诗,但真正愿意去研读史诗的人事实上也寥寥无几,这就注定了这部影片曲高和寡甚至会令人难以下咽,必须承认我自己在观看本片的时候都有点儿煎熬。

然而,观众再不待见,也都不影响它在电影史上的地位,也许有人会说“艺术成就再高观众不买账也没用“这种话,但是,要知道,我们现代电影语言和电影范式的源头就来自于格里菲斯,而蒙太奇的规范化也是俄国蒙太奇学派总结归纳其影片的结果,《迷魂计》票房也不好啊《公民凯恩》票房也不好啊《银翼杀手》票房也不好啊因为商业失败他们就是糟粕了吗?否则还需要影评人和理论家做什么?电影的属性有三种,商品、艺术和宣传工具,不用我说也知道,只有艺术才是真正具有传世价值的。

以及,为了写这篇答案我不小心把我的书给弄烂了…老子辛辛苦苦从孔夫子旧书网才淘到的1986年第二版精装标价6块5分钱的绝版书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心都在滴血…脸上笑嘻嘻心中你萌 看到之后 为什么不点赞以表同情我可是 超级心疼辛苦淘来的二手绝版书的然而纸张实在是 太脆了…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