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琴进入中国以后便成为说唱音乐和地方戏曲伴奏乐队中的主要伴奏乐器,各地的琴书因扬琴而得名。
同时扬琴又是地域性合奏音乐中的主要乐器,如广东音乐、江南丝竹、山东碰板儿、内蒙二人台牌子曲、四川扬琴牌子曲、潮州弦诗乐。
扬琴在不同的地方风格合奏的形成和发展中,为逐渐形成各自不同的地方风格特色的合奏音乐发挥了积极作用。
本文略介绍人们不为熟悉的潮州弦诗乐和扬琴在潮州弦诗乐中的演奏技法。
一、潮州弦诗乐的渊源及艺术特色 潮州弦诗乐是潮州音乐三类之一。
潮州音乐是流传于粤东、闽南一带的一个古老乐种,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的历史。
在潮州音乐的形成过程中,本地区民间音乐与方言、民情相互渗透,并吸收戈阳腔、昆曲、汉调、秦腔等兄弟乐种的音乐元素外,还继承了唐宋燕乐及法曲、道调的遗韵,受到宋元南戏音乐的影响,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地方色彩的潮州音乐。
按使用的乐器和演奏风格,潮州音乐可分为锣鼓乐、弦诗乐和细乐三类。
潮州弦诗乐是中国传流器乐丝竹乐的一种,其称谓是根据以弹弦乐器演奏古诗谱而得名。
弦诗乐最早只以七弦琴演奏,之后以丝竹、洞箫、月琴等三种乐器组成小型的丝竹乐队,18世纪以后吸收了扬琴和其它乐器,潮州弦诗乐的特色乐器有二弦。
二弦声音尖亮高亢,是弦诗乐的主奏乐器,另外还有扬琴、椰胡和小三弦等。
弦诗乐代表曲目有“十大套”,即《寒鸭戏水》、《昭君怨》、《小桃红》、《黄鹂词》、《月儿高》、《平沙落雁》、《熏风曲》、《风求凰》、《五连环》、《锦上添花》,每首乐曲都是六十八板,由头板、栲板、三板三个部分组成,潮州弦诗乐音乐形态主要特征是轻三六、重三六、活五等调式特点,其节奏和节拍与潮剧音乐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在板眼变化的关系上,曲调的节奏变化很有特色,音乐中常用后半拍起音,形成一系列连续跳跃的切分节奏,还有连续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进行,曲调进行中,常运用连续的“宫”和“徵”的固定长音,还往往将某一主题曲运用多种变奏手法,进行多种变化多种手法的综合运用,并在合奏中以不同的乐器运用不同的手法,产生丰富的多声部色彩。
潮州弦诗乐的基本主题,一般都是“起承转合”八句的“老八板”变体、曲牌音乐和民间传统的其它器乐曲牌创作而成,代表作品《寒鸭戏水》是潮州弦诗乐中最富有诗意的一首。
乐曲以优美委婉的旋律来表现清秋碧空、斜阳在山,寒鸭阵阵逐流嬉戏的情景。
从《寒鸭戏水》中可领略到潮乐的旋律色彩和调性特点,乐曲分三段,潮乐特有的“重三六调”中的第七、第四级音别具风味。
第二段利用前段素材,简化音调,闪板起奏,形成全新的节奏音型,这种手法称“拷拍”。
《柳青娘》以五声音阶为主,采用曲速三变的手法,即慢板接闪板,再接快流水板的变奏形式。
此曲是潮州筝曲中流传最广泛的传统曲目之一。
艺人们称之为“弦诗母”。
《昭君怨》是潮州弦诗乐,描写汉代宫女王昭君远嫁匈奴后,谣望故乡,怀念亲人的哀怨。
弦诗乐《狮子戏球》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运用附点、切分、重音、固定长音、连续旋律的加花等技法,使主题的每次变奏表现的情趣各不相同,描绘了民间节日中人们舞狮戏球时的热闹场面。
宫调的频繁变化,赋予旋律特殊的新奇色彩。
领奏的小鼓,一方面控制音乐速度的变化,同时又有点缀和渲染气氛的作用。
二、扬琴在潮州弦诗乐中的表现手法 扬琴于17、18世纪之交传人中国,首先在广东沿海得到发展,随着民间器乐的发展,扬琴融入潮州弦诗乐,成为潮州弦诗乐中的一个主要乐器,洋琴在潮州地区原称“瑶琴”,它形状低小,只有两排码,每排码上有八只小码,琴弦用铜线,分“子线”为高音弦,“母线”为低音弦。
子线用单根铜线,母线用两根铜线合股拧成绳索样,可发出厚实的音色。
扬琴起初是为潮剧作伴奏,后来又成为弦诗乐中的主要乐器,由于它的音质的渗透能力和短促的弹拨效果,在乐队中起到协调作用和加强节奏感。
扬琴的表现手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为原曲调的基础加花丰富曲调,使旋律更加丰满、流畅。
2、用衬音和八度和音加强节奏感,衬音和八度用于强起拍的乐曲,弱起拍的乐曲不用衬音,乐句的结束音上常用加一个衬音或八度和音在第二拍的弱拍上。
3、潮州弦诗乐曲调变奏的显著特点是:在乐队演奏中拍号常有大段的连打、衬打和加花综合运用。
潮州弦诗乐扬琴加花变奏分三种形式即常用的有“单催”、“双催”“双叠催”等。
(1)单催:把旋律变成均匀的八分音符,演奏时也可将某一乐句或全曲移低八度演奏,一拍中的两个八分音符有多种表现手法,第一运用衬音,每拍的第一音用低八度衬音或八度和音,八度和音也可以倒置在每拍后半拍上,称“板后催”,也可每两拍用一个衬音。
第二用顿音,全部音符均用顿音演奏,第三用附点音符,每拍前半拍改用八分附点音符或每二拍有一拍用附点音符,附点音符中单音和八度和音演奏均可。
(2)双催。
把旋律均匀演奏成十六分音符,用双催演奏的弦诗乐旋律使原来流动性不强的旋律,在上下邻音加花之后,旋律更加流畅优美,这种加花催法在演奏中叫“叠字催”,在催奏同时运用衬音,衬音的演奏要略加重音,这种演奏技法又有三种,一是每拍第一音用低八度衬音;另一种是每两拍有一个衬音;还有一种是衬音后面省了一个十六分音符,形成片刻休止,使音乐更加清晰,另外还可前十六节奏,后十六节奏,小切分节奏来演奏“叠字催”,带有八度双音的“叠字催”的演奏技法,一种是每拍第一个音为齐竹八度和音,第二种是齐竹双音和单竹单音交替进行。
(3)双叠催。
把旋律用三十二分音符演奏,方法和双催一样,每拍第一个音低八度,第二,每两拍用一个衬音,第三,每半拍用一个衬音,此外还可用省略一些音符运用不同部分的休止符来变化新颖动听的旋律。
潮州弦诗乐的扬琴演奏方法的变奏形式多种多样,除上所述还有一些形式,此外滚竹、顿音也广为应用,并能为音乐带来较好的色彩。
“吟音”多用于“活五”。
“活”是潮语中指弹奏上的揉音的意思,吟音多用于悲怒、沉闷气氛的乐曲,一般用于乐曲中的724,吟音使这三个音在音乐上有高低变化。
“活五”演奏乐曲产生的摇音,一音数韵变化圆润,吟音在音乐中产生不稳定的倾向和潮州地方语言有密切关系。
潮州人“唱奏”、“活五调”在音程的音乐听觉上非常自然,这也是潮州弦诗乐独特风格的优美之处所在。
潮州弦诗乐演奏程式严格根据不同的社会场合的演奏风格,分为儒家乐和棚顶乐。
儒家乐的演奏者一般是由上层社会资助桊养的乐队;另一种则是自发性的文人自由集社组织,演奏风格素以纤细、雅致为主要的特点,多用于民间婚、丧、喜庆等场合或自娱,目前民间传承的弦诗乐为儒家乐,其风格迥异,色彩鲜明,演奏的乐曲多以花、月、鱼、虫等古诗题材命名,擅长演奏抒情性的乐曲,而扬琴的演奏技法特别讲究干净清晰、稳重、沉着。
潮州弦诗乐在闽南文化圈中在地方政府的关心和音乐传人的研究和保护下,得到了很好的生存环境。
笔者更希望其他地域的音乐工作者,在传承地域音乐文化的同时,积极推广加以介绍,使潮州弦诗乐得到更大的生存空间,继承和振兴本民族的优秀文化资源,我们音乐传承人责无旁贷。
上一篇:气息在扬琴演奏中的作用
下一篇:扬琴该如何发音训练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