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青衣江畔唢呐声
时间:2019-04-13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唢呐,俗称“傻喇子”,多用于农村红白喜事。

声音或高亢如歌欢快热烈,或低回婉转如泣如诉,极富感染力,是一种最能抒发民间喜怒哀乐,表现天地间生命活力和纯朴民风,并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民间器乐。

在洪雅县槽渔滩镇,就活跃着一支唢呐乐队。

其中撑头的,是一位年已68岁的老“吹鼓手”赵海明。

无论春秋冬夏,在田野间,在青衣江畔,人们总是能听到他们或欢快或哀婉的唢呐声。

赵海明和他的唢呐乐队成为槽渔滩地方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

秀丽的青衣江自雅安蜿延而下,出竹箐关,至罗坝,豁然开朗,但见水秀山青,如入画廊。

两岸水土肥美,民风淳朴。

罗坝一带自古文化风气浓厚,民间文化别具特色。

逢年过节耍花灯、牛儿灯、拽幺妹等风俗一直延习。

在罗坝农村,普通人家的红事白事颇有讲究,不仅仪式复杂隆重,而且常常请有民间乐队烘托渲染气氛,因此会吹拉弹唱的民间艺人不少。

槽渔滩镇(原罗坝镇)友谊村一组的赵海明就是其中资格最老、最负盛名的一个。

赵海明的家座落在山青水秀的科甲山下。

赵海明自小就对音乐格外感兴趣。

在罗坝农中读书时,他最喜欢的课程就是音乐课。

那时的他就会自己动手做笛子了。

他用水竹削平钻上孔当作笛杆,没有笛膜,就用蜘蛛网粘在一起当膜。

虽然音不是很准,但照样能吹出响亮的曲声。

赵海明一天到晚都在弄笛子,连砍柴割猪草都揣在身上。

从农中毕业回家的赵海明对农活一点不感兴趣。

最喜欢的却是看到哪有热闹,就往哪里跑。

那时最闹热的就是做红白喜事,因为农村红白喜事都要请民乐队,也就是唢呐队,那是最惹眼的。

民乐队往往以唢呐领头,锣、镲、鼓辅助,由于唢呐声音响亮高亢,既能营造欢快喜庆的氛围,又能烘托悲伤凄婉的场景,所以成为婚丧仪仗中的主要乐器,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喜爱音乐的赵海明对唢呐很是好奇,不知为什么,那宏亮激越的唢呐声总是引起他的激动。

吹鼓手摇头晃脑朝天一曲的优美姿势,让他羡慕不已。

恰在此时,他母亲老家汉王乡一户亲戚家要嫁女,这下赵海明乐坏了。

按照农村风俗,嫁女要乐3天。

吹鼓手要从头天花夜一直吹到第二天正期,正期那天要一路吹吹打打把新娘子接到男方来,方圆十里的乡亲都要来捧场,其热闹可想而知。

那两天,赵海明一直守着吹鼓手,寸步不离,认真观察他们吹唢呐。

正期那天,当吹唢呐的师傅终于停下来吃饭时,赵海明壮着胆子,把唢呐借来翻来覆去看了个仔细,哨、侵子、杆、喇叭,他把唢呐的结构暗暗记在心里。

回到家,他开始自己动手做唢呐。

先找来一根结实的杂木,用烧红的铁棒将中间烙空,再把木头炮削光滑,钻上8个孔,再上好漆,就成了唢呐杆。

找来一个形状像喇叭的疙啷子,也就是葫芦瓜,把中间挖空,套在唢呐杆上就是喇叭。

赵海明凭着记忆画出侵子的样子,找来铜,去央求匠人,反复试验,才做成。

哨子好办,用野麦草。

虽然粗糙了一些,但终于有一支自己的唢呐了。

赵海明别提有多高兴。

他一天到晚抱着唢呐吹个不停,但由于音孔没按严,指法不熟,虽然声音大,音却不很准。

尽管如此,他仍然吹得不亦乐乎。

他梦想有一天自己能成为人人羡慕的吹鼓手。

有个懂行的告诉他,人家做红白喜事时采用的是专门的曲牌,而且不少曲牌是川剧中沿袭过来的,什么程序用什么曲调有着严格的规定,不是随便乱吹的。

看来,要想当吹鼓手,必须拜师学艺,掌握那套完整的格式,学会吹奏红事白事分别使用的曲牌。

由于没有合适的师傅,赵海明开始自己留意唢呐曲调。

一听到婚丧嫁娶的曲子,他就会用笔记录下来。

有一次他正在自家附近犁田,突然来了一支迎亲队伍。

赵海明赶紧把牛吆喝住,就在田中间把纸和笔掏出来,开始凭调子把曲子记下来,可惜,迎亲队伍很快就吹过去了,婉转的余音留在山间,赵海明只来得及记下两句。

从师学艺的决心在他心中越来越坚决。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