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仔戏 戏曲剧种。
又称芗剧。
流行于台湾省各地。
二十世纪初传入福建,在厦门、漳州、龙溪、晋江等闽南方言地区流传。
是在由闽南传入台湾省的锦歌基础上发展而成。
其先综合吸收台湾民间歌舞小调和闽南车鼓、采茶,用以演唱简单故事的,称“歌仔阵”。
清末,弋阳腔、四平腔、白字戏、梨园戏先后传人台湾,歌仔阵吸收这些腔调和剧种的剧目、音乐与表演艺术,在广场流动演出。
有生、旦、丑等角色,表演、服装、化装较为简单而接近生活,俗称落地扫、车鼓戏。
辛亥革命时期,吸收京剧、高甲戏的角色分行、表演艺术、唱腔和锣鼓经,成为较完整的戏曲剧种,称为歌仔戏。
1928年歌仔戏班“三乐轩”在厦门演出,深受欢迎。
此后歌仔戏班常在福建厦门、漳州、石码等地演出,民间各行业纷纷成立业余班社,如“笋仔班”、“豆花社”、“麻袋社”等。
抗日战争期间,反动统治当局禁演歌仔戏,艺人另在锦歌的基础上,揉合其他民歌、戏曲曲调,创造—种新唱腔——改良调。
易名为“改良戏”,继续流传民间。
抗日战争胜利后,歌仔戏重又演唱。
歌仔戏在福建主要盛行于芗江两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改名芗剧。
传统剧目有六百多个,题材多取自民间传说、神话、公案、传奇和历史演义。
最早的传统剧目是《山伯英台》、《陈三五娘》、《吕蒙正》、《郑元和》。
改良戏时期有《六月雪》、《红鬃烈马》、《安安认母》等。
1949年后改编演出了《白毛女》、《血泪仇》等兄弟剧种的现代戏。
腔调主要有五类。
(l)七字调,是歌仔戏中地方色彩最浓的—种抒情性腔调。
因唱词以七字为—句,四句为—段而得名。
包括七字正、七字高腔、七字低腔、七字哭调、七字反调、七字中管等。
以七字正为基本腔调,其余各种腔调在保持共同的基本板眼、节奏、曲式结构的原则下,作音区转换、曲调移位、伴奏乐器定弦变换、调式变换等变化,以适应表现悲怨、喜悦、深情、激动等多种感情内容的需要。
谱例见
上一篇:赣剧(现存戏曲剧种简介)
下一篇:高甲戏(现存戏曲剧种简介)

- 夏天的风 姑娘 老男孩 理想三旬 月半小夜曲 生日快乐 其实 那些年 光阴的故事 少年 后来遇见他 那女孩对我说 世界这么大还是遇见你 火红的萨日朗 想见你想见你想见你 冬眠 关键词 芒种 往后余生 关山酒 年轮说 小镇姑娘 烟雨行舟 记念 你笑起来真好看 来自天堂的魔鬼 学猫叫 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 不仅仅是喜欢 浪人琵琶 卡路里 带你去旅行 红昭愿 纸短情长 最美的期待 体面 小跳蛙 悬溺 侧脸 山楂树之恋 我的名字 失眠飞行 有可能的夜晚 追光者 请先说你好 流浪 东西 星球坠落 我的将军啊 烟火里的尘埃 答案 心如止水 我们不一样 嘴巴嘟嘟 晴天 成都 告白气球 南山南 女儿情 天空之城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