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为什么当代艺术作品中常会出现恶心的,让人不舒服的意象?
时间:2019-12-06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7月24日更新,有根据大家的留言对内容进行修改和添加]感谢大家的阅读,没想到这么冷门的问题还能得到大家的关注。

如果要转载本文去别的媒体,或作商业用途,一定要事前征求我的同意哦。

——————————————————————————————艺术不止是审美的,也是审丑的。

在漫长的人类文明里,“艺术”这个概念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功用都是在于“教化”;而当代艺术,在后现代的解构主义背景里,我认为其主要功用是在于“反思”。

所以在浩瀚的艺术史里,有美好的图景,也有描摹死亡、受难、瘟疫等画面的艺术作品,因为它们的创作意图在于教化民众,宣扬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处世的规则。

看了以上一些答友的回答,写的关于艺术史的部分可以更好地阐述这一部分。

我就不重复了。

但是,不要忽略问题里,我们讨论的是“当代艺术”。

当代艺术的发生是在杜尚之后,是在尼采高喊“上帝已死!”的时代。

当代艺术是艺术中心从欧洲的巴黎转移到美国的纽约之后的时代。

是一个资本主义的,信仰危机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的背景。

在这个背景下,艺术创作作为一种艺术家自我表达的方式,那么他们的创作主题也是时代背景、个人情绪、私人历史的表达。

因此,在歌颂美真善美的作品之外,当代艺术里当然有表达丑恶、痛苦、怀疑、绝望等黑暗情绪的作品。

那么这些作品用让人感到恶心、不适的视觉方式来表达,应该是情理之中的。

我在美国学艺术的这几年对这一点的感触很深。

我的老师,不止一个的,对我说,你的作品太clean了,get your hands dirty。

他们似乎觉得太美好的艺术作品只是商业画廊的宠儿,是有钱人买回家去装饰自身价值的商品,而真正的、留存历史的艺术,应该是反思的,深刻的,有力量的,甚至是惨不忍睹、惊世骇俗的。

那么纵观一下活跃在美国当代艺术的一系列大师作品,我发现,跟他们的作品相比,我所见到的798里的当代艺术作品实在是太“美好”了,太不恶心了。

原因除了政治和制度的之外,还有就是艺术家创作的“初衷”。

让我用图片来慢慢解释。

一下这一系列的例子都是我这几年的学习中,感受到的让我觉得最“恶心”的大师作品,图片很多都涉及“性”、“暴力”、“排泄”、“血腥”,如果你无法接受,那么请不要往下看。

——————————————自我选择的分界线----------------这个作品是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作品。

来自女艺术家Kiki Smith 1992年的雕塑作品,题为“Tale (1992)”。

在1992年到1993年之间,Kiki Smith创作了一些列的以女性身体和排泄物为主题的雕塑作品,在当时也算是引起了爆炸性的回应。

同系列的另外两个作品,一个是“Pee Body(1992)”一个是“Train (1993),第一个是一个裸女蹲着,胯下有一滩黄色的尿液(假的),第二个是一个裸女站着,大腿间流出红色的姨妈血(也是假的)。

我就不上图片了,大家脑补一下。

因为这个系列的作品和真人一样的大小,所以可以想象一下观众走近艺术馆看到这样一个场景的感受。

美国艺评统一的把Kiki Smith的这一些列身体雕塑形容为“unsettling sculptures”,就是让人感到不适的雕塑。

Kiki Smith1954年出生在德国,父亲也是雕塑家,后来移民到美国,1970年代开始活跃在纽约艺术界。

所以,考虑时代背景,德国战败后奔赴美国的家庭心理背景,不难理解她的创作心理。

Kiki Smith用这个让人恶心不适的视觉方式让人们正视身体和排泄,描画了一个艺术图景里,从未有过的女性形象。

这个女性直白,毫不掩饰,展现了动物性的一面,与传统观念里的温柔、持家、有教养的女性形象相反。

但这个形象也是真实的,反思的。

因此,Kiki Smith也没有遭到艺术界和民众的反对,而是成为了女权主义艺术家的代表人物,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力非常大。

你们可以看到,Kiki Smith本人非常正常,一点儿也不嬉皮。

而她后期的作品,也是表现女性身体,生育繁殖,生老病死,疾病死亡等主题,但视觉表现方式也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时代对于女性意识的增强,而变得缓和了许多。

她最近几年创作的水彩画系列简直都看不出来是当年的那个Kiki Smith了好吗。

如果说Kiki Smith的痛苦和“让人不适”的表达来自女性意识的崛起,和民族性的(德国创伤)心理,那么“雪姨” Cindy Sherman的“恶心”就是挑战自己和藏家的“任性”之举。

大家一定都认识这套作品,来自Cindy Sherman的成名作,“Untitled Film Stills (1977-1980):MoMA.org | Interactives图中的Sherman自编自导自演模仿了60年代以来的,以希区柯克电影女主角为主体的美国社会的女性形象,主要是批评和反思了主流媒体,电视电影,杂志画报对于女性形象的描绘。

这套作品让大家马上记住了这个美女加才女,雪姨马上红遍全世界,进入各种大展,藏家对她的作品趋之若鹜。

所以小公举马上就被宠坏了,在创作了接下来的几套风格类似的作品后,她开始问自己,你们到底是喜欢我还是喜欢我的作品。

所以她为了挑战自己,也为了质疑艺术商业界,创作了后来的一系列以恶心著称的作品:这里展示的只是一部分她扮成尸体,猪头,变态小丑,sex toys,呕吐物,长满脓疮的屁股等充满悬疑、恐怖、血腥的形象。

更多更露骨的作品,你们可以去看雪姨在MoMa的online exhibition:MoMA | Cindy Sherman与Kiki Smith不同的是,雪姨从不承认自己是女权主义者,她认为自己的作品是对大众传播的媒体时代的批评。

她的这些恶心的作品似乎是一种任性、高冷的实验,她想,你们这么崇拜我,我就做点恶心的东西给你看看,看你们怎么说,看你们还买不买。

结果就是这样一系列“fuck you in the face”的作品,一样也好评如潮,都被MoMa收了,不是吗?第三个挑战人类视觉极限的女性艺术家,不得不说行为艺术了。

那就是行为艺术教母——Marina Abramović她的早期作品每一个都是经典,Rhythm 10, 1973和 Rhythm 0为代表的 Rhythm系列可以说是定义了什么是performing art。

这一系列充满了,刀,血,药物,火焰,自残,身体极限的考量。

展现了一个来自共产主义国家女战士的形象。

很多作品的记录视频我看的时候都难受的要死,上图的“Marina Abramovic-Lips of Thomas, 1975–97”系列作品,我简直看不下去。

她就是要你直面身体、血液、伤害的存在。

一个女人,把自己的身体和痛苦呈现给你看,是这么的无畏,这么的自我牺牲。

她是这么的美,也是真的深刻,所以她粉丝多,所以她伟大。

Marina Abramović,Balkan Baroque, 1997Performance with three-channel video installation; 4 days, 6 hoursXLVII Venice BiennalePhotos: Michael Stefanowski & Attillio MaranzanoCourtesy the Marina Abramović Archives and Sean Kelly Gallery, New York© Marina Abramović教母的很多作品看上去都是难以接受的,裸体,伤口,血液,自残,但是她大义凌然的态度却给人极大的安慰感。

例如图上的这个作品,Balkan Baroque, 1997,我个人就很喜欢。

Abramović在擦洗一大推血肉模糊的猪大骨。

你可以说画面血腥、暴力、恶心,但我也在画面中看到了平和的美感,Marina Abramović甚至展现出了如圣母玛利亚一般的就世情怀,光线和色调的柔美竟然使这一副恐怖的画面变得温馨,一点儿也不恶心。

好了,如果说当代女性艺术家的“恶心”就是展现身体和性,那么有些男艺术家的作品才是恶心中的恶心。

要说谁最恶心,当之无愧的,我认为是Paul McCarthy。

先来看看艺术家的自拍照,定一个基调。

喜欢脏乱差、血浆爆头。

视觉冲击力和不适感,杠杠的。

以上的这个题为“The Garden”的装置作品和之前提到的Kiki Smith的“尾巴/Tail”一起被展出在1992年著名策展人Jeffrey Deitch策划的“Post Human”群展里。

作品里的父子二人都在观众面前展现出令人发指的非人类行为,一个和树在XX,一个和大地在XX。

他们都是机械制作的装置活动,描绘了Paul McCarthy幻想的一种非人类,或者后人类的,人类机械化后丧失伦理的荒诞画面。

“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是Paul McCarthy变态风格的职业生涯高峰。

他用近乎癫狂的态度糟蹋了白雪公举这个和谐的美好形象,打碎了所有与“美好”、“童话”、“单纯”相关的一切概念。

大部分的女性观众,包括我和我的女老师在看完这个电影作品之后感到深深的不安全感。

Paul McCarthy用他的作品直白地暴露了自己的变态本色,作品里充满了,暴力,情色,排泄物,呕吐物,群p,虐待。

我也问过我自己,这样的东西怎么能被归类为艺术。

首先,Paul McCarthy的变态露骨恶心,把视觉艺术应有的冲击力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他的作品的呈现一直在挑战艺术的“尺度”,艺术家和展览机构对于艺术“和谐度”的把握也一直是评论界争论的话题。

但是,作品的灵魂处展现的后现代人类的不安全感,虚无感,社会破坏感,包括一定程度的狂欢的酒神精神,都展现得当。

"Heidi, Midlife Crisis Trauma Center" and "Negative Media-Engram Abreaction Release Zone," 1992 Wood, paint, various wood objects and utensils, straw, latex rubber figures, clothing, stuffed goat, canvas, folding table, photographs, postcards, and collage, dimensions variable Performance, video, and installation at Galerie Krinzinger, Vienna Collection Deste Foundation, Athens, Greece© Paul McCarthy一般来说,Paul McCarthy的作品都要17岁以上才能观看,性、暴力、翔是他的最爱。

要说恶心,我觉得Paul McCarthy的大部分作品都比国内的先锋艺术/实验艺术恶心一百倍。

图上可以感受下,还有一个很有型的作品,“Hot Dog”,我怕图片被和谐就不发了,大家都可以从提名猜出来作品内容是啥。

有兴趣的可以点开链接看看:Art History V43.0414Paul McCarthy titled "Complex Pile" during a press preview of the Mobile M+: Inflation! exhibition in Hong Kong on April 24, 2013再附送一个Paul McCarthy的翔系列,充气的巨大的翔,和他的其他作品比起来,这个看起来还有点可爱呢 =.=说到“翔”啊,我又想起来了一个看起来一点儿也不恶心,但是很nb的当代艺术作品。

这个大机器看起来没啥问题,但其实是艺术家Wim Delvoye研发,并且申请了专利的“产屎机”。

Poop Machine by Wim Delvoye,artnet.com Magazine Reviews你可以看到机器的顶端有一个盆子,你可以把你平常吃的食物放进去,这些食物就会进入一个完全仿真的器械消化环境,几个小时之后,你的特色的“翔”就可以以真空包装的形式粗线了。

Wim Delvoye还为这个机器起了一个洋气的名字和logo,模仿了香奈儿五号,叫做“Cloaca五号”,还注册的公司。

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食谱,去他的公司定制自己的翔。

Wim Delvoye除了这个作品之外,其他的装置作品都挺正常的。

他的翔机器,完全是在考量人类身体和机器生产的关系,作品本身也算是技术宅和科学研究黑暗小使者的结合物。

我觉得就作品本身而言,一点儿也不恶心。

八卦一下,Wim Delvoye还是艾未未的好盆友,他去北京看望艾未未的时候就专门给艾爷带了一份大礼——艾未未的翔,艾爷可喜欢了,全球限量版呢。

举了这几个例子,大家可以感受下当代艺术在西方世界的形式。

其实还有很多艺术家就是以“恶心”“出位”号称的。

这里面有文化的因素,也有商业的因素。

好比好莱坞卖座电影,有的恶心和视觉刺激是由于电影主题的表达思想决定的,例如著名的禁片,吃翔鼻祖,帕索里尼的“萨罗的120天/Salò, or the 120 Days of Sodom”;也有以暴力血腥恶心残忍为噱头的商业片,例如“人体蜈蚣”、“撕裂人”、还有许多丧尸系列。

这都是看上去十分恶心,但也有很多人看的电影。

(帕索里尼的“萨罗的120天/Salò, or the 120 Days of Sodom”,1975)同理,有拿恶心反思文明的艺术作品,也有拿恶心当噱头博取眼球的作品。

这个现象,不只在中国才有,应该是全世界范围内的。

毕竟,如今的艺术家这么多,每年的艺博会,巴塞尔,双年展,三年展那么多,怎么让人关注你,记住你,没有噱头大家都活不下去。

但总的来说,出位,恶心,让人不舒服,都还是在西方艺术里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的。

在这里就不得不提两个概念:Kitsch 和 CampKitsch(刻奇)和Camp(坎普)其实很多人都讲过了,但我看了一些百度和知乎盆友的文章,觉得和我的理解还不太一样,所以我也说说。

Kitsch/刻奇,这个词中文译法很到位,与大家理解的“媚俗”不太相同。

我觉得这个词的侧重应该放在“奇”上。

Kitsch这个词来自德语,是指在一个大批量生产大众文化的环境里,一个 “ low-brow style”的出现,就是在流行文化里为了博彩而搞得故意很low的做法。

这个概念是专门针对19世纪的审美习惯而言的,反对的是那种煽情的、矫揉造作的、melodrama的艺术形式的。

同时,刻奇的本质应当是幽默的,讽刺的,反思的。

这么看来,也许“我的滑板鞋”算是一个刻奇的作品。

刻奇作品的代表,You may mock … Chinese Girl by Vladimir Tretchikoff当代刻奇作品的代表作,Jeff Koon的大部分畅销作品。

而Camp/坎普则是一个专门描绘社会的、文化的、审美的概念,它应该和“嬉皮文化”类似是一种风格、形式、类型。

在牛津字典里,Camp 的解释是 “Ostentatious, exaggerated, affected, theatrical; effeminate or homosexual; pertaining to or characteristic of homosexuals. So as n., ‘camp’ behavior, mannerisms, etc.” (camp, a., (and n. 5)). 坎普的核心就是深思熟虑的自我表达,是一种自知的戏剧化。

所以说,坎普就是一个自编自导自演的“出位”、“作”、“我就是世界的中心,脚下就是我的舞台”。

“戏剧化/theatricality”是坎普价值追求的核心效果。

最开始,这个坎普的概念专门指代那些男同性恋的艺术文化,就是要骚到出位,你不看我都不行。

接下来影响了整个艺术界,坎普的审美价值就在于打乱已有的艺术标准,你喜欢美,我就给你搞丑,丑到惊世骇俗,丑到你欲罢不能。

所以,通过几代艺术家的不断努力,坎普风格已经深入人心,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价值”,什么是“品味”,我全部给你搅乱,让世界重新组合,重新反思什么是艺术审美,什么是艺术消费。

坎普风格的代表人物,Carmen Miranda,她的媒体形象,歌舞表演,著名的“the lady in fruit hat”造型都奠定了camp style,对流行文化,时尚,戏剧舞台的影响深远。

The CREMASTER Cycle by Matthew BarneyMatthew Barney 的著名的歌舞试验片“The Cremaster”系列深受坎普文化的影响,人物造型和舞台设计是当代艺术作品中难得的上乘作品。

大家可以去看他在古根汉美术馆拍摄的那一集。

关于“刻奇”和“坎普”的这一组概念,有兴趣的人可以去读读桑塔格 Susan Sontag's essay "Notes on 'Camp' " (1964) 核心阐述了这对概念里的重要元素和文化背景:artifice, frivolity, naive middle-class pretentiousness, and 'shocking' excess. Susan Sontag: Notes On "Camp" 这么看来,自60年代以来,在刻奇和坎普风的影响下,当代艺术的“恶心为美”就不难理解了。

艺术家求新求变,求与众不同。

社会审美不断不挑战,艺术商业界需要新鲜的出位的噱头。

视觉爆炸的作品正好符合了社会各个阶层的心理需要。

但我想说,恶心的视觉冲击力绝对不是当代艺术里的主流,为什么你觉得恶心暴力黄色,是因为这些内容就像娱乐文化和奇葩新闻,被人记住的几率更高。

不是艺术都恶心,而是看上去恶心的艺术更博人眼球,更容易被人记住。

下面我再来简单说几个我觉得很震撼,但是一点也不恶心的当代艺术名作。

和上面提到的Kiki Smith一样,Anselm Kiefer也是来自德国的艺术家。

他的作品以大画幅的混合材料绘画/装置作品为主。

画面里展现了战争、动乱,文明的毁坏给一个私人历史带来的创伤。

我在Rubell的时候亲眼见过几副他的作品,非常震撼,非常大的体积,而且细节之处非常动人。

再就是这个被炒的很火的Rain Room:MoMA | Rain Room在纽约的MoMa 2012年展出时被挤爆了,这种身临其境的自然和科技的结合很美妙,对于作品不需要过多的解释,观众的亲身体验即可说明一切,算是典型的身体感官的装置作品。

这个系列现在在当代艺术里的比重很大,大家去看看这几年的威尼斯双年展,几个比较热议的展馆的装置作品都是这个范儿。

谈到艺术、科技模拟自然天气,就不得不提到另一个我个人非常喜欢的艺术家的著名作品,Olafur Eliasson的“Weather Project”,在伦敦的Tate艺术馆展出了2003到2004年一年,艺术家在Tate的最大的公共展区Turbine Hall的上空制作了一个假太阳,是用几百个灯泡制成的,并在Turbine Hall的天花板上铺满了镜子。

大家都知道伦敦是雾都,常年阴雨,人们几乎很少有机会去海边享受晒太阳啥的。

而Eliasson的这个模拟太阳就把一种阳光洒满沙滩的美好带进了美术馆。

来往的人们很自然地开始在地板上坐下,躺下,谈天休息,甚至还有人拖家带口,来这里“野餐”。

人们对一种天气状态的反应成为了这个作品意想不到的收获。

Tate Modern还甚至因为这个作品爆棚的受欢迎程度而改变了“在展区内不准吃东西”的规定,(这一点在我学习Social Practice Art的时候被谈论了整整一星期)。

而这个作品成为一个装置艺术的经典范例的精髓就在于,它触碰到了一种观者的本能反应,利用了所有人类的空间和生理感知。

除了光、空间、温度,这个作品还专门增加了Turbine Hall里的空气湿度,并在空气里排放了蜂蜜和糖调制的一种加湿喷雾,简直让人欲罢不能。

Olafur Eliasson the Weather Project: about the installation 还有一个我个人很喜欢的当代艺术作品,来自于一个智利的艺术家团体Casagrande,他们在过去的十年里做了一个非常大型的艺术项目,叫做 Bombing of Poems,他们在几个著名的二战中遭受过空袭的城市,例如伦敦,柏林,西班牙的Guernica等城市,从空中撒下打印好的诗歌作品。

当地的民众在不知情的条件下感受这一行为,由开始的困惑,到恐惧,再到明了,再到兴奋的参与,最后成为一场集体的文化盛宴,这一过程是自发的,也是作品的精髓。

把人们关于战争的恐惧不安,转化为一种文化的洗礼,对于和平和艺术的欢庆。

他们在每个城市都会撒下10万首诗,在网上有很多视频,很有意思,场面非常浪漫。

下面这个是The Huffington Post 对于伦敦那一场的报道。

Poetry Bombing: 100,000 Poems Rain On London (VIDEO) ---------------------------------------最后来说一说中国当代艺术里的“恶心”。

其实我觉得只要是当代艺术,就一定有恶心的成分,因为它是一种主题,也是一种表现形式。

我上面都说过了,就也不重复了。

刻奇和坎普的心理文化需要也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家和艺术观众。

这毕竟是个西方概念,从西方传到东土大唐,需要时间,需要历练,需要沉淀。

所以,目前中国大陆有一系列先锋艺术家做的东西就是看起来恶心反胃,我认为这还证明我们的当代艺术还处在一个模仿的阶段。

还学得不够好,不够成熟。

仅此而已。

在留言里有人问我对于四川行为艺术家朱昱吃人系列作品的解释。

我只能说,我看到的关于他的作品资料层次不齐,国内的这边资料说他是去医院买的死婴然后吃掉,甚至是人工授精把自己4个月大的孩子喂狗之类的,而我在美国这边看到的一些文件资料是说,他其实使用的都是鸭肉,然后制作成死婴的样子然后开始表演。

对此,我觉得若是吃人,则是犯罪,这一点在艺术上也是不可原谅的,触碰了道德的底线;若是吃鸭肉,也是欺骗行为,对于艺术的纯粹性,也是不可原谅的。

所以,对于朱昱这样的所谓的“行为艺术”,我觉得是中国先锋艺术急于求成、丧心病狂的表现。

还是我说的,这样的行为不能被归为艺术的讨论范围,只是一种用骇人听闻的噱头炒作自己的拙劣表演。

说到中国艺术家的行为艺术里,我想到了张洹。

(第一稿里笔误写成了张桓,不好意思!!!)在Rubell美术馆上班的时候,我就常常给游客介绍他的作品,越讲越喜欢,越讲越理解。

这算是张洹行为艺术的风格代表之一。

用我老公的话说,“这是什么鬼,好恶心。

”我把这种回答不列为讨论范围内。

如果你觉得这样子的艺术作品是恶心的垃圾,那么你也可以不用花这么多时间看我写的这个答案了。

张洹的北京公厕“12平方米”行为艺术作品的图片我还没发呢。

张洹网站:张洹中文网站我个人认为,张洹的早期行为艺术是纯粹的。

在80年代那个环境里,中国大众对于当代艺术几乎是完全无知的。

张洹的行为艺术是沉思已久的,憋了好久才发声的展示。

他对于身体的使用是真诚的,因为当时的青年艺术家除了自己的身体、自己的皮囊之外,一无所有。

每日每夜与自己的受困的、疲倦的身体相处,它成为自己思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题和本体,也是非常自然的。

所以,在我看来,张洹的早期作品,包括“家谱”,“为无名山长高一米”,“为鱼塘水位长高一米”(上图,作品被收藏于鲁贝尔家族美术馆/Rubell Family Collection,我在美术馆工作的时候每天都要面对这张巨幅照片,画面中的人物和真人一样大小,视觉效果震撼),还有著名的“12平方米”是有力量的,深刻的。

这种看似血腥、恶心、出位的视觉表达也是自然的。

视觉冲击力是他发声的一种方式,但不是表达思想的全部。

由此这里,我还想说,恶心不是唯一的当代艺术形式。

像徐冰,蔡国强,黄永砯,邱志杰,宋冬,徐震等艺术家的作品,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对于文化、身份、历史的沉思和表现。

他们的作品视觉上一点儿也不恶心,地位和价值也是很被国际承认的。

所以,中国当代艺术家还是在学习西方当代艺术的形式中,最好看看自己的经历,琢磨自己的文化,提炼出自己本身最深刻的感悟。

这样本真的,发自内心的,服务于“反思”功能的当代艺术才是有意义的。

——————————————————————————————————————希望你们觉得有用,欢迎结识更多喜爱当代艺术的朋友。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