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他价格品牌,吉他教学教程,吉他曲谱视频
关注520吉他网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当前位置:首页 > 头条 > 吉他之旅的10个站点
时间:2020-05-14     来源:网络资源     标签:

说到地球上最古老的人造乐器,没有比吉他的历史更古老的了——至少在耶稣诞生的那个年代,地中海沿岸地区就已经流行类似的拨弦乐器。

与此同时,吉他也是当今世界普及度最高的乐器,从富裕的北欧国家到贫瘠的中非部落,从加拿大到朝鲜,吉他是音乐活动中最常见的乐器。

一项调查称,在美国,100名18岁以下青少年中,有36人承认会弹奏吉他,这个数字是钢琴练习者的五倍。

另外,吉他还是一个拥有“兄弟姐妹”最多的乐器家族,它的近亲远支包括了地中海地区的曼陀林、俄罗斯的巴拉莱卡、北美的班卓、中亚的冬不拉、东亚的琵琶,以及印度的西塔尔琴……  如果设计一条沿着吉他流传历程行走的旅行线路,哪些地方、哪些人是我们必须造访的?或者,我们该从哪里开始呢? (文/朱伟)第一站:西班牙标志符号: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时代背景:1840-1940年相关乐器:西班牙吉他   如果真有这样一条“吉他之旅”的线路,我想将西班牙设为出发点。

虽然伊比利亚半岛算不上是吉他的发源地,但因为摩尔人的关系,这里成了吉他传入欧洲大陆的一条重要线路。

1840年,西班牙吉他大师安东尼奥·迪·托雷斯·胡拉多(Antonio de Torres Jurado)对这件拨弦乐器进行革新改造,伊莎贝尔二世统治期间(1840年前后),西班牙吉他终于定型。

曾经在十六世纪风靡一时的吉他又一次席卷欧洲大陆,成为音乐新宠。

在西班牙,吉他一举成为“国乐”。

  当然,将西班牙列为起点,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这里诞生了历史上最受欢迎的吉他乐曲。

西班牙作曲家华金·罗德里戈(Joaquin Rodrigo)于1940年创作完成并成功首演的《阿兰胡埃斯协奏曲》(Concierto de Aranjuez),成功地为吉他音乐树立了一座标杆,也因此曲兼具繁复技巧与音乐性的高度挑战,多年来始终是吉他协奏曲中演出频率最高的乐曲,同时也被视为对演奏家的最佳试金石。

  罗德里戈于1901年11月诞生于瓦伦西亚(Valencia)的一个小城镇沙冈多(Sagunto),自幼双目失明。

少年时期,罗德里戈就显露出特别的音乐才能,1924年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交响乐作品。

1939年,罗德里戈在马德里完成其一生中最伟大的巨作《阿兰胡埃斯协奏曲》,顿时声名大噪,成为西班牙众所推崇的代表性作曲家,并迅速在国际乐坛间崭露锋芒。

罗德里戈出生的沙冈多第二站:德国标志符号:巴赫琉特琴组曲时代背景:1705-1740年相关乐器:琉特琴   把德国列为“吉他之旅”的第二站,感觉有点对不起意大利。

德国虽然是一个拥有巴赫、贝多芬、布拉姆斯的音乐国度,但在对吉他音乐发展演进的贡献上,德国人跟随着意大利人的脚步。

不过,在吉他的演进历程中,德国扮演过一次关键角色,那就是巴赫,1705年到1740年之间,巴赫陆续为琉特琴(Lute)写下六首组曲,它们是目前仅存的几首琉特琴乐曲,也是被演奏最多的琉特琴音乐——如果没有巴赫的这套组曲,琉特琴几乎就是“广陵绝响”了。

或许有人会问:琉特琴和吉他又有什么关系?算起来,琉特琴应该是现代吉他的“父亲”,这种长颈弹拨乐器的历史至少可推溯到公元前2000年,由阿拉伯人从西西里传入意大利,在文艺复兴时期成为流行的家庭独奏和伴奏乐器。

琉特琴的音色细腻甜美,它的箱体用梨型设计,琴腔共鸣带有一种浑厚的听感,虽然与吉他同样是拨弦乐器,但是声音清脆悦耳,和现代吉他的声响有很大差别,  根据调查,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总共约有25000首琉特琴作品,在巴洛克时期也有同样的数目,但流传到现在、且仍旧经常被音乐家演奏的,也只有巴赫的这套组曲,以及维瓦尔第的几首琉特琴协奏曲而已。

巴赫的出生地爱森纳特第三站:意大利标志符号:维瓦尔弟双曼陀林协奏曲时代背景:十八世纪中期相关乐器:曼陀林  在意大利,曼陀林的琴声是阿玛尔菲海岸一段浪漫假期的最好背景音乐。

事实上,现代曼陀林的外观和演奏技法就是在那不勒斯定型的,以至于意大利人将曼陀林称为“拿波里吉他”。

  这有一段故事可说:在吉他的血亲族谱当中,曼陀林和琉特琴密切相关。

它是琉特琴的意大利版“变种”—— 当代的曼陀林(mandolin)必须回溯到约十八世纪,是由稍早源自中世纪意大利的曼陀拉琴(mandola)发展而来,两种乐器都有类似琉特琴的琴身。

在当时的意大利,每个意大利的城市都生产各自的曼陀林,无论在琴弦或设计造型上都各有特色,其中拿波里的曼陀林流传下来,成为我们现在所说的曼陀林。

  在十八世纪中后期的欧洲,弹奏曼陀林是桩很时髦的事,也有很多作曲家为曼陀林写作乐曲,维瓦尔第的《双曼陀林协奏曲》知名度稍高于《琉特琴协奏曲》,这主要是因为它的第二乐章广板,经常被巴洛克精选集的唱片所选取。

阿尔尼比诺尼和莫札特也都曾经将曼陀林运用于歌剧中,引来很多仿效者。

让人遗憾的是,这股流行风潮后来式微了,尽管贝多芬,甚至之后的马勒都曾为这种乐器写过音乐。

不过在今天,曼陀林基本上仍只是一种意大利的民俗乐器,常用于咖啡厅等场所的娱兴节目演奏,而很少在正式的音乐作品中出现——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今天,以曼陀林的故乡意大利为例,目前能听到曼陀林的地方,除了小型俱乐部之外,只有在游客出没的咖啡馆才能听到,其中又以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几家咖啡馆的演出最为著名。

  以曼陀林为主角的唱片选择不多,吉他艺人Joe Weed在1987年出过一张“Waltz of The Whippoopwill”的专辑,其中就有曼陀林的美妙声音,真的有绕梁三日的效果。

视频:阿玛尔菲第四站:俄罗斯标志符号:《Balalaika Favorites》时代背景:十九世纪后期相关乐器:巴林莱卡  吉他在发展演进的路程中,在世界各个地方留下很多“同父异母”兄弟,俄罗斯的民族乐器巴拉莱卡琴(balalaika)就是其中之一。

巴拉莱卡是一种琴腹呈三角形的拨弦乐器,也叫“三角琴”,十八世纪从中亚地区的冬不拉琴(dombra)演变而来,外形和中国的琵琶相似。

巴拉莱卡的俄文字面意思是“玩具”,据说最早是由入侵的蒙古人带入俄罗斯的,所以曾一度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甚至被禁。

十九世纪后期,巴拉莱卡琴演奏家安德烈耶夫对这些原本粗糙的乐器进行了很多改良,并于1887年建立了俄国第一个巴拉莱卡民间乐队,安德烈耶夫也因此被称为巴拉莱卡音乐之父。

  巴拉莱卡由于尺寸和大小不同,音域和音高不一,如果十几架一起演奏,可以抵上一个交响乐队。

普通人一般很少有机会接触到巴拉莱卡音乐,市面上能买到的巴拉莱卡音乐专辑,最著名的还是这张《Balalaika Favorites》,1962年的录音,被认为是巴拉莱卡音乐的经典,在二十年前CD刚刚普及时一度炙手可热。

  说到这张《Balalaika Favorites》,还有一些题外话。

1958年,时值美苏冷战的高峰期,美国Mercury唱片公司向苏联文化部提出申请,希望能前往莫斯科录制俄罗斯民间音乐,1962年申请终于获准,Mercury从美国空运了整整两架包机的录音设备。

由于这些录音装置可以随时转换为军事用途,所有能接触设备的工作人员全部从纽约飞来……虽然整个过程充满勾心斗角,但这张专辑却是异常完美无懈可击,并让巴拉莱卡琴在美国流行起来。

第五站:美国标志符号:贝拉·弗莱克的演奏作品时代背景:十九世纪后期相关乐器:班卓琴   上部形似吉他,下部形似铃鼓,有四弦或五弦,用手指或拨子弹奏——这是班卓(Banjo)——吉他的又一房“远亲”。

  相传班卓琴源起于西非,在十七世纪黑奴贸易盛行时代,由非洲黑奴把它引进美国,再由南方的种植园渐渐传至美国北方各州,在拓殖者中流行起来。

  1870年以后,班卓琴开始大量出现于城市居民的客厅中,人们喜欢用此琴演奏当时流行的音乐,这种乐曲渐渐发展成古典班卓乐曲。

  在班卓琴向北、向西流动渗透的同时,来自美国本土的流浪音乐家们——马戏、魔术班的乐手们又将班卓琴带到了英国。

遗憾的是,班卓琴在欧洲大陆一直没有流行开来,这大概和它草根色彩太过强烈有关。

事实上,即使在美国,想听正宗的班卓琴音乐,除了在纽约,也只有在阿拉巴马、密西西比这类南农业州的乡村酒吧或是俱乐部里听得到。

  另外,由于演奏手法和吉他非常接近,南方民谣乐队中的吉他手许多时候也会根据需要改弹班卓。

  班卓琴的CD选择寥寥无几、演出几乎为零。

和巴拉莱卡一样,音乐爱好者平时能接触到班卓琴音乐的机会并不多。

不过,时下拜网络电台的流行,现在你能在网上随时收听到贝拉·弗莱克(Bela Fleck)这一级别大师的演奏。

  贝拉·弗莱克是一位活跃在世界各地的班卓琴演奏家,号称“班卓琴第一人”,他的演奏带有Fusion和世界音乐色彩,而他最受欢迎的演出,通常来自与爵士乐手的合作。

2011年6月6日,贝拉·弗莱克在北卡罗莱纳州罗利市演出第六站:印度标志符号:拉维·香卡的演奏时代背景:古代相关乐器:西塔尔琴   关于吉他究竟发源于何处这个问题,一直以来始终有声音坚持,吉他的源头,并非我们现在认定的地中海沿岸地区,而是远在印度,其中印度北方地区至今仍在流行的西塔尔琴(Sitar),很有可能就是最古老的一款“吉他”。

  和吉他类似,西塔尔琴也是一种拨奏弦鸣乐器,它有一个木制的长颈,琴身呈梨形,由掏空的木头或葫芦和木制的音板组成,和琉特琴的型制非常相似。

西塔尔琴的琴颈非常长,演奏者一般左手按弦,右手用带在食指上的拨子来拨奏。

在印度北方城市和乡村,只要是婚丧嫁娶、庆典聚会的场合,就能听到西塔尔韵味悠扬的琴声。

  说来有趣,在今天的欧洲和美国,知道西塔尔琴的人,肯定要比知道琉特琴的人多,这应该归功于印度西塔尔琴音乐家拉维·香卡(Ravi Shankar)数十年来对西塔尔琴和印度民族音乐的不懈推广。

  拉维·香卡1920年出生于印度东北部城市班纳拉斯的一个婆罗门教家庭,其兄乌代·香卡是印度著名舞蹈家。

拉维·香卡10岁时随印度舞蹈团赴西方演出,在此过程中接触西方音乐,同时开始学习印度经典音乐的作曲和演奏。

  20岁那年拉维·香卡开始登台演奏,1956年,他离开印度前往英国巡演,几年后,当时组建不久的甲壳虫乐队的主音吉他手乔治·哈里斯听到拉维·香卡的演奏后深受感动,不但请求跟随他学习演奏西塔尔琴,还立刻邀请他与甲壳虫乐队同台演出,由此打开了西塔尔琴进入欧美主流音乐圈的大门。

  1963年﹐拉维·香卡在爱丁堡音乐节期间举行了三场西塔尔琴独奏音乐会,受到经典音乐界的肯定,1966和1967年,他两度与小提琴家梅纽因合作举行西塔尔和小提琴的二重奏音乐会,在保守的音乐圈内引起很大反响。

此后他又分别和伦敦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交响乐团合作,成功地演出了两首西塔尔协奏曲。

去世前,拉维·香卡总共录制了超过四十张专辑唱片。

  因为和披头士乐队以及卡拉扬的特别交情,拉维·香卡当年在欧洲和美国都风光无限,但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后随着他逐渐退出舞台,有关他的报道慢慢减少,知道他的人越来越少。

现在的年轻人知道拉维·香卡,还是因为他有一个唱爵士的私生女诺拉·琼斯。

拉维·香卡出生的城市班拉纳斯第七站:法国标志符号:强哥·莱恩哈特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相关乐器:吉他  “吉他之旅”的线路行到第七站,终于轮到法国;而对应的时代,也应该是二十世纪了。

  法国人对吉他音乐少有贡献:历史上法国人没有对吉他进行过重大改良;也没有法国音乐家为吉他谱写过脍炙人口的乐曲;同样是平民乐器,法国人喜欢手风琴更甚于吉他。

  不过,即便如此,任何一个真正的吉他爱好者都会同意,“吉他之旅” 应该为法国停留一站——因为强哥·莱恩哈特(Django Reinhardt)的关系。

  爵士史上最伟大的爵士吉他巨匠强哥·莱恩哈特1910年出生在比利时,18岁那年,他在一场火灾中左手失去两根手指,不过莱恩哈特就是靠着三根指头创造出自己的独特演奏技巧——乐句简单轻快,融合欧陆传统蓝调简单的即兴色彩,这种自成一体的风格让法国人、甚至美国人惊叹不已。

因为这十四年的演奏生涯,他被公认为欧陆爵士的奠基人,获得同行给他的一连串绰号,包括“爵士吉他界的帕格尼尼+李斯特”、或是“萨克斯风界的‘菜鸟帕克’”。

  强哥·莱恩哈特的巅峰期是在上世纪的三十至四十年代,这二十年正是欧洲音乐家吸收消化美国爵士乐、本土风格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

在这一进程中,强哥·莱恩哈特将爵士吉他的潜能发挥到了极点,从1934年创立到1948年解散的“法国热乐五重奏”(Quintet of the Hot Club of France),就是他事业颠峰时刻的最好见证。

在他之前,吉他在爵士乐队中的角色只是微不足道的配角,这种强烈的个人风格,反过来影响到美国本土的吉他乐手,也正因为这个原因,强哥·莱恩哈特被称为“爵士吉他第一人”。

  强哥·莱恩哈特一生留下超过八十张专辑,任何一张“法国热乐五重奏”在1934到1948年间的录音,都是物超所值的。

法国的强哥·莱恩哈特音乐节第八站:美国标志符号:莱斯保罗时代背景:1941-2009年相关乐器:电吉他   “吉他之旅”再回到美国,这次的主角,是美国人莱斯·保罗(Les Paul)——世界上第一支电吉他的发明者。

  莱斯·保罗是个传奇人物。

1915年出生于美国威斯康星州,他既是出色的乡村音乐吉他手和爵士音乐人,同时也是伟大的发明者,他对吉他演进的贡献不亚于意大利人对琉特琴的改造——1941年,莱斯·保罗在家中的车库里制造出世界上第一支实心电吉他,从而一手改变了音乐的方向——你能想象没有了电吉他的重金属和民谣吗?  莱斯·保罗带着电吉他登上舞台演出,电吉他独特的声音令观众惊叹不已。

1952年,著名的乐器制造商Gibson吉他公司和他合作,推出第一款莱斯·保罗型电吉他(Gibson Les Paul),电吉他从此被广泛运用于舞台和各种音乐演出中、成为摇滚乐手从事音乐事业的起点,  莱斯·保罗型电吉他成为摇滚乐队吉他手的首选,吉他之神埃里克·克莱普顿、齐柏林飞船乐队吉他手吉米·佩奇等人使用的就是莱斯·保罗电吉他、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使用过莱斯·保罗电吉他、北京奥运会闭幕式演出也使用这款电吉他。

  2008年10月,摇滚音乐名人堂授予保罗“美国音乐大师”的称号,这是自1996年“美国音乐大师”称号授予以来,第二位在世时接受这一荣誉的音乐家。

2009年8月13日,莱斯·保罗因肺炎在美国纽约去世。

莱斯·保罗的出生地威斯康星州沃克夏第九站:英国标志符号:埃里克·克莱普顿时代背景:二十世纪后半叶相关乐器:电吉他   格莱美奖获得者、滚石杂志Top100吉他手位列第四、百大摇滚艺术家排名53位、不列颠帝国勋章获得者、被称为“吉他演奏界的海菲兹”……我们说的是埃里克·克莱普顿(Eric Clapton):1945年3月30日出生、英国人、歌手、作曲家,以及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吉他手之一。

  “吉他之旅”的行程背景进入二十世纪后半叶,英国的重要性逐渐显现出来。

二次大战结束后,英国开始向摇滚舞台源源不断贡献出天才吉他手,人数之多让人难以取舍,不过在这支队伍中,埃里克·克莱普顿如果排在第二,没有人好意思站在第一。

如果没有他和披头士、吉米·亨德里克斯的精彩演奏,电吉他不会象现在那样流行。

  埃里克·克莱普顿一生经历丰富,而他与吉他的故事更是充满传奇色彩。

以下是一些他与吉他有关的故事:克莱普顿1976年曾经将自己的一把吉他借给朋友,2000年,在一次拍卖会上,这把吉他以15万美金价格售出;伦敦海德公园旁海德摇滚咖啡店是克莱普顿经常去的地方,为了感谢店主,他把自己的一把签名吉他送给了咖啡店,以证明这是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地方。

他的朋友汤森德也将自己的一把吉他签上“我的和他的一样好,佩特。

”(Mine’s as good as his! Love, Pete.)自此,收集签名吉他成了海德摇滚咖啡店特殊的风气;1999年,克莱普顿拍卖了他收藏的一些吉他,总计500万美金,他将这些钱全部捐给了一家由他创办、位于安提瓜的慈善医疗中心,专门治疗毒瘾者和酗酒者。

另一次拍卖于2004年6月举行,拍品包括他在奶油乐队时期收藏的吉他和其他好朋友赠送的吉他,总共筹得750万美元。

  虽然电吉他演奏是克莱普顿的最成功之处,但是当他于1992年3月在MTV电视台进行了“不插电”现场演出后,这位昔日以电吉他技术服众的大师,其原声吉他水平同样无人能出其右。

克莱普顿的《Unplugged》专辑和涅磐乐队(Nirvana)的不插电现场专辑,是MTV台不插电节目历史上销售成绩最好的两张专辑。

前者的一首“Tears in Heaven”,唱、弹功力皆入化境,令人低徊不已。

埃里克·克莱普顿的出生地英国德比郡的里普利第十站:西班牙标志符号:佩佩·罗梅罗时代背景:当代相关乐器:古典吉他  该是结束“吉他之旅”行程的时候了,但究竟在哪里为这段奇妙旅程划上句号,是一个让人为难的选择。

  还是回到西班牙吧。

这里是现代吉他的起源地,《爱的罗曼史》、《阿尔罕布拉宫的回忆》、《阿拉伯风格绮想曲》这些古典吉他的传世曲目诞生于此;吉他是最受西班牙人喜爱的乐器,以至于听到吉他的琴弦拨动,你的大脑中就会出现与西班牙有关的影像……  虽然世代前行,人们对音乐品位的追求不断变化,但吉他在西班牙的“国乐”地位却从未动摇。

今天,活跃在世界舞台上的一线古典吉他演奏家,西班牙裔依旧是绝对多数。

而在这些古典吉他大师中,如果我有机会能挑选一位在我面前亲自演奏的话,我会请佩佩·罗梅罗(Pepe Romero)为我弹奏,哪怕是只有5分钟。

  佩佩·罗梅罗是西班牙影响最大的吉他演奏“罗梅罗家族”(Los Romeros)的一员,1944年生于马拉加,被公认为罗梅罗家族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当之无愧的“古典吉他第一人”。

他3岁时开始练琴,7岁那年,佩佩在父亲陪伴下,首次在塞维利亚的罗贝·贝加剧院(Teatro Lope de Vega)登台演出,一举成名。

移居美国后,佩佩与他的父亲及兄弟一起建立了世界一流的古典吉他组合——罗梅罗四重奏。

与其他吉他演奏家不同的是,佩佩·罗梅罗很少做跨界演出,只是偶尔涉猎当代流行作品,他的专辑更多专注于经典曲目的普及,这也吸引到世界一流的指挥和交响乐团与他合作——内维尔·马里纳、尤金·奥曼迪、阿瑟·菲德勒等以及圣马丁室内乐团、蒙特卡罗爱乐乐团、意大利室内乐团都和他合作过专辑,皆获得极高的赞誉及评价。

阿尔罕布拉宫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文章页顶部广告位

报歉!评论已关闭。